首页 > 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全才全能型的人物?

 

目录

(长文预警,范围不限于学者)比较长,慢慢写,先列表

近代以前,在不少文明中,都存在着一些在多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彼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相对有限,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也尚未形成。许多当下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讨论都被归于广义上的哲学范畴。只要拥有过人的好奇心、较强的思辨和实践能力以及充足的时间和游历,就很可能会成为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

另外,有一类被称为博物学家的学者。这些学者主要致力于综合地论述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涉猎非常广泛。下面的不少学者其实就属于博物学家的范畴。

按时代介绍(部分时代的世纪有重叠,因其边界难以确定之故)

轴心时代(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首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学者们突破了早期人类朴素的自然认知,尝试利用人类的理性,对世界进行系统化的认知。这些学者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演变,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5世纪,哲学、自然科学、工程学、教育)

墨子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宋国平民家庭,年少时曾做过牧童和木工。墨子早年从师于儒者,后来脱离儒家,创立了战国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成员主要是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常往来于诸国之间,致力于反对兼并,推行学说。

在思想方面,墨子崇尚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主张打破家庭和国家的界限,平等博爱,消弭战端,同时在群体内部上下一心,举贤任能,追求发展生产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多少还带有些原始共产主义的影子。

墨子还是中国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中国学界首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开创了与古希腊逻辑学、印度因明学并立的系统逻辑理论,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墨子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和命题,例如倍、同长、正方形、直线的概念,同时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墨子的物理学研究涉及光学、力学、声学等多个领域,定义了力、动静、光影等基础概念。同时还通过小孔成像等实验,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基于上述的哲学和物理学思想,墨子提出了系统的宇宙论,他用“久”和“宇”来定义时间与空间,认为时间和空间连续而无穷。

在工程学方面,墨子精通手工制作和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擅长防守城池。据传墨子曾制作出可飞行的木鸟以及行进迅速,可载重30石的车子。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神秘学、教育)

毕达哥拉斯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的贵族家庭,自幼受教于名师,也曾跨过千山万水,学习过巴比伦和埃及的智慧。此后,毕达哥拉斯来到大希腊(意大利南部),建立了带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是当时少有的容许妇女听课的学人,传说他是位非常优秀的教师。

毕达哥拉斯的主要思想观念都基于“数即万物”的理念。他是演绎逻辑思想的开创者之一,认为数学论证要从假设出发。他定义了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等概念,被认为是勾股定理的发现者之一。尝试用数学研究包括艺术、音律、物质在内的万物,并因此发现了黄金分割以及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的关系。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约前435年,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神秘学)

恩培多克勒生于西西里岛的阿克拉噶斯的贵族家庭。和毕达哥拉斯相似,他同样是位拥有大量追随者,并且有些神神叨叨的学者。传说他曾宣布自己某日将升天成神,于是在这一天,他便神秘失踪了,据说是跳入了埃特纳火山口。

恩培多克勒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提出万物可以分为土气水火四种元素,认为万物的组成来源于各种物质(元素)的排列组合,并用爱和斗争来描绘这种变化。

恩培多克勒认为月亮和太阳都是靠反射而发光的,认为光的传播也需要时间,并认识到日食是因日月位置关系而发生。他认识到植物也有性别,并(可能是基于猜想和哲学理念)提出了模糊而朴素的进化理论,认为不适应的生物都已经消亡。他还是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者,认识到心脏是血管系统的中心,也是生命的中枢。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学)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宫廷御医家庭,曾受教于柏拉图的雅典学园。此后云游四方,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开过学园,建过学派。他的研究几乎横跨了当时人们所知的一切学科,成为西方哲学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由质料(组成事物的实体)和形式(每件事物的特征)构成,并提出了四因理论,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他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分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和医学思想,提出“以太”假设,认为它构成了天体或者空间的介质。他对上百种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对几十种生物进行了解剖,对生物的繁殖和生存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是首批尝试描述动物生活史和繁殖过程的学者。

在物理学上,亚里士多德系统论述了诸多光学和力学概念,并提出了不少推论,虽然大部分在后来都被证明是错的。(以前物理老师口头禅:“看到亚里士多德就回答是错的……”)

文明整合的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

轴心时代之后,东西方不约而同的进入了战争频繁、列国兼并的时代。地中海世界,经历了继业者王国的持续战争,罗马鸠占鹊巢,成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南亚,孔雀王朝收割了纷争的列国,第一次(接近)统一了南亚次大陆,东亚,秦朝终结了百年的战国,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却很快毁于起义和旧贵族的反扑,成为汉朝创业的前车之鉴。这一时期的特征之一,是哲学思辨和应用技术的结合,思想开始更多地为现实而服务。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年,哲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

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叙拉古城附近的贵族家庭,年少时曾在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求学。他被认为是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享有力学之父的称号。

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提出了计算浮力的公式,提出了力矩的概念,发现了杠杆原理以及相关的公式。一生设计了不少仪器和机械,晚年,阿基米德还利用发明的机械积极抵御罗马军队的入侵。他发展了天文观测用的仪器,还制作了水力的天象仪,认为地球是圆的,并在晚年猜想地球可能绕太阳转动。

在数学方面,阿基米德运用逼近法算出了球面积、球体积、抛物线、椭圆面积,并利用割圆术求得了比较精确的π值。他的数学思想已经蕴含了微积分的种子。他的几何著作也标志着古典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

米特拉达梯六世(Mithridates VI of Pontus,公元前132-前63年,政治、军事、语言、毒物)

米特拉达梯六世是本都(位于土耳其的黑海沿岸)的国王,可能拥有阿契美尼德皇族血统,他是本都最伟大的统治者,也是罗马最知名的敌人之一。

面对咄咄逼人的罗马,米特拉达梯六世心怀强国之梦。首先吞并了小亚美尼亚(今土耳其东南部)和黑海东岸的科尔基斯,继而与黑海北岸的希腊化王国结盟,驱逐了游牧的斯基泰人和罗克索拉尼人,使之臣服,随后与黑海沿岸的斯基泰人和色雷斯人结盟,成为黑海沿岸的霸主。随后与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二世结盟,占据了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亚。此后,他利用罗马的内战,一度征服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并进军希腊,号称希腊文明的保护者。为了根绝本都的威胁,罗马先后动用了苏拉、卢库鲁斯、庞培等名将,发动了两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尽管颇受打击,但直到临终,米特拉达梯都未曾屈服于罗马。

传说米特拉达梯天资过人、精力充沛、身材壮硕、好色成性、冷酷无情。据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记载,米特拉达梯能熟练使用他统治的22个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且能在不用翻译的情况下用所有这些语言演说。他曾在荒野生存了7年,锻炼出不屈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传说他每天都会服用少量毒药以增强对毒物的免疫能力,并且制作出了一种超级解毒剂,据说可解世界上所有的毒药。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文学、音乐、博物学、美食、自然科学)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可谓时代转折之际的异数,在政治上,刘安曾响应吴楚七国之乱,晚年谋反,未能成功;在学术上,刘安颇有战国贵族之风,招揽了大量兴趣各异的食客,并和他们一起完成了内容包罗万象的奇书《淮南子》,多少也反应了当时的思想变革。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汉武帝喜好文学,对长辈刘安颇为尊重,而刘安所献的《离骚传》、《颂德》、《长安都国颂》也颇受汉武帝喜爱。传说刘安是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尝试利用热空气升天的实践者。

《淮南子》是刘安为世人留下的最大遗产。这部书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囊括了神话、节俗、思想、军事、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各种内容,可谓先秦文化的百科全书。

古典帝国时代(公元前1世纪-公元2世纪)

漫长的战乱过后,以汉与罗马为代表,欧亚大陆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帝国时代”。这一时期的学者们致力于整理之前的各种学说,详细的考察记录周遭的现实世界。旧时代的思想趋于成熟,新时代的思想则慢慢生根,即将成为下一时代的主角。

刘歆(公元前50-公元23,国学、史学、目录学、天文、数学)

刘歆是西汉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之子,刘邦四弟刘交后裔。历任黄门郎、中垒校尉、太中大夫等。刘歆曾与王莽交好,但在晚年谋诛王莽,事败自杀。(当时传说将会有名为刘秀的代替王莽成为皇帝,不管是否与此有关,后来刘歆改名为刘秀,但没当成皇帝,反而被杀了……)

刘歆自幼熟习诗书,曾与其父刘向一同整理校订皇室典藏书籍,编成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著作《七略》。他发现、整理了大批先秦“古文经典”,对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有过尖锐批评,成为古文经学的开山宗师。(我们熟悉的许多古代经典,比如山海经等,都是经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校而流传于世的,这一点上,可以说他们的影响力绵延两千余年)

作为天文学家,刘歆编制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三统历》,首次提出了较为正确的交食(日月食)周期算法,最早提出了岁星超辰的算法。(在中国古代,对天象与历史的解释也涉及对天命、社稷的解释,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和之前所述的图书整理工作有着异曲同工的重要性),除此以外,刘歆还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独自计算圆周率的数学家,同时著有乐律著作《钟历书》等。

*.事实上,刘歆在中国古代历史或者思想史上的影响力(如果不是更大的话)也至少和张衡、沈括等人相当,不知何故,知名度却要低不少。

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历史、修辞、博物学)

老普林尼出生于古罗马的骑士阶层家庭(属于罗马上层中较低的阶层)。青年时代曾在日耳曼行省任骑兵军官,任职期间,老普林尼大量搜集了关于日耳曼人的信息。维斯帕先统治时期,老普林尼曾历任各行省财务督察官。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老普林尼在赶赴此地救援、考察火山活动的过程中,不幸身亡(可能是吸入火山爆发的含硫气体的缘故)。

老普林尼一生写过7部书,涵盖民俗、修辞学、军事、历史、博物学等多个领域。如今仅流传有《自然史》一书。《自然史》是一部类似《梦溪笔谈》那样包罗万象的著作,全书记叙了近2万种物或事,内容横跨天文地理、工农生产、语言文化等领域。写作过程中,老普林尼参考了古典时代上百位作者的上千部书的大量材料,保存了大量散佚的古代文献,可谓地中海世界古典时代的文化、技术、民俗百科全书。

维特鲁威

张衡(78-139,文学、数学、机械、自然科学、艺术)

张衡出生于南阳大族家庭,自小便以才智闻名,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并称汉赋四大家。生平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等职。著有天文学著作《灵宪》、《浑仪图注》,数学著作《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

张衡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古代主流天文理论浑天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可类比地心说中的托勒密),创制了能够表现天象变化的水运浑仪,改良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以及测量时间的两级漏壶。在《九道法》中,张衡发现月亮的运行速度并不均匀,提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球围绕地球运转,月食是由于地球阴影遮挡所致,其中的一些观念,大大超出了当时人的认知。凭借精确的天文观测,张衡质疑了当时广泛流行的谶纬之术,可以说是反对迷信的先驱之一。他擅长机械,发明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并成功测出了陇西地区的地震。张衡同时还发明了自动日历瑞轮荚、定位装置指南车、测距装置记里鼓车、滑翔装置独飞木雕等。

传说张衡还擅长绘画、精通地理、算学和史学,画过地形图,研究过圆周率和球的体积,参与过史书《汉记》的编纂讨论,质疑过东汉时流行的谶纬之术,写过《周官训诂》这样的儒学著作。宋徽宗大观三年,张衡因算学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Posidonius

“蛮族”入侵与晚期古典时代(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

3世纪开始,欧亚大陆的古典帝国陆续经历了内乱,趋于衰弱。生活于文明世界边缘的“蛮族”成功地进入历史中心,瓦解了欧亚大陆的古典帝国。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代表,普世宗教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学者们对思想的探索,也逐渐转入玄学或神学领域。

这一时期,在基督教世界,教会保留了古典时代的知识,成为思想领域的垄断者。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然,作为知识领域的主要解释者,各文明的宗教人士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尽管他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与今日之学者有别)

诸葛亮(181-234,政治、军事、文学、机械制造、艺术)

诸葛亮,山东琅琊人,久闻公之大名,生平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两个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名人(另一个是楼下的杜预,而且完成成就的时间还早于诸葛亮),官方认证的文武双全。其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后世名臣的典范。

除了献出战略规划《隆中对》,治理蜀汉,共同制定法典《蜀科》,操练军队,作八阵图,参与赤壁之战和蜀汉的历次北伐以外,诸葛亮还擅长机械制造,发明了提高军队运输能力的木牛流马,快速射击的诸葛连弩以及热气球的雏形孔明灯(可能有传说成分)。他还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著有音乐理论专著《琴经》,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著述都已经失传。

有趣的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被人们广泛崇拜,近乎神明,当地人把很多事物的来源都追溯到诸葛亮,比如我们平时吃的馒头,一些人就认为是诸葛亮发明的。

杜预(222-285,军事、政治、哲学、法律、天文)

杜预来自关中大族京兆杜氏,曹魏名臣杜畿之孙,曾任征南大将军、司隶校尉等职,他是西晋灭吴之战的关键统帅之一,之后镇守荆州,兴修水利,被百姓尊为“杜父”。杜预博闻强识,如武库兵器,样样具备,被时人誉为“杜武库”。

杜预参与了《晋律》的编制,承担了《晋律》的所有的注解工作,在序言中,他提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区分了刑法制度律和规章制度令,大刀阔斧的改编了汉魏律法,使之体系完备,文字通俗。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今流传的最古老的关于《左传》的注解。他还编订了历法《二元乾度历》,撰写了《春秋左氏传音》《春秋左氏传评》《春秋释例》《律本》《杂律》《丧服要集》《女记》《春秋长历》等文史著作,撰有散文选集《善文》等。

张华(232-300,博物学、文学、藏书、从政)

张华出生于三国时期河北的一户官宦人家,他是张良的后人,也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是曹魏末期、西晋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曾任太常博士、黄门侍郎、司空等职。他参与了晋武帝灭吴的行动,最终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害。

张华爱好藏书,过目不忘,学识渊博,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当时的名士认为是一位具有“王佐之才”的万事通,当时的皇帝、大臣一旦发现什么奇异动植物,就经常会请张华过来鉴定。张华的代表作《博物志》记载了山川地理、人物轶事、自然科学等各种内容,当然也搜罗了各种坊间野史和神话传说,因此对后世的志怪小说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听上去和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非常相似,事实上,自然史的另一个译名就是博物志)。今天大家熟悉的很多民间传说,例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来自《博物志》的记载,书中关于神仙的记载,也是道教研究者时常引用的资料。本书原有四百卷,后被删改至十卷,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

葛洪(283-363,化学、医学、修仙、军事)

葛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出生在一个有修道炼丹传统的士族家庭。葛洪早年师从郑隐学道,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获封伏波将军、关内侯。之后多年隐居修道,写下了不少著作。

《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介绍了守一、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修身方术,以及各种神仙、药方、人间得失、禳邪却祸之事。系统总结了前代神仙理论,将道教和儒家理论结合,开融合两家思想之先河。书中还详细总结了前代的炼丹术,记载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雌黄、雄黄加热后升华结晶的现象,为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发展保留了珍贵资料。

除此以外,葛洪还编写过《碑颂诗赋》《神仙传》《隐逸传》《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兵事方技短杂奇要》等各个领域的书籍。《肘后备急方》是部颇具实用性的医学著作,葛洪精选了一系列价廉易得的药材,其中就包括了青蒿,这启发了药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葛洪注重研究天花、恙虫等传染病,他是中国最早观察记录结核病的人,对后世中医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祖冲之(429-500,数学、天文、机械制造、音乐、文学)

祖冲之来自大族范阳祖氏,祖父是刘宋朝的大匠卿,出生国家级工程师家庭的祖冲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无论对文史还是天文数学都非常精通。宋孝武帝知晓祖冲之的才名,招他来国家级研究机构华林学省以及总明观工作,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文献,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到祖冲之,大家都会想起他计算出的圆周率,其实除了圆周率以外,祖冲之还有许多别的贡献。他编订的《大明历》,首次在古代历法中引入了岁差,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岁差即为两者之差),第一次提出了交点月的概念,使得日月食的预测准确度大大提高。他推算的回归年平均长度,其精确度不仅领先同时代其他文明的结果,在我国,也要到南宋的《统天历》才超过。他还精确测定了五大行星的运转周期,设计或改良了水碓磨(前面的杜预也改进过水碓磨)、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欹器等多种机械。除了自然科学领域外,祖冲之还精通音律,著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等哲学著作,以及神鬼故事题材的《述异记》等。

波伊提乌(Boethius,约477-524,神学、文学、数学、音乐)

波伊提乌出生于西罗马末帝被废后不久的一户罗马贵族家庭中。年轻时可能在东方或希腊受过教育,精通希腊语和古典时代的知识。因其博学多才,波伊提乌在年轻时就被招入狄奥多里克的宫廷,并担任过众多重要职位。

波伊提乌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承接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重要人物,波伊提乌被一些学者誉为“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他将大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著作翻译成了拉丁文,并写下了横跨神学、哲学、天文、音乐、数学、几何、算术、修辞等多个领域的著作,堪称古典知识的守护人。除此以外,波伊提乌的一个主要贡献大概在于奠定了中世纪教育的“七艺”分类,这对之后近千年的欧洲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之后数千年的(欧洲)基督教世界学者,都是在波伊提乌制定的教学大纲下成长起来的。

陶弘景(456-536,医学、化学、天文、修仙、艺术)

陶弘景,丹阳秣陵人,可以算是葛洪的半个同乡。同样出身士族家庭。10岁时,陶弘景读了葛洪的《神仙传》,萌发了养生修仙的志向,之后,他和葛洪一样得到了将军职位。此后求学问道,遍访名山,隐居修道。梁武帝即位后,朝廷多次派人礼聘陶弘景,但他坚持不出山,每逢大事,朝廷经常会咨询陶弘景,因此他也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继承了葛洪和先人的仙学思想,他是道教茅山宗的创始人,编订了第一部层级分明的道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他系统整理了当时各家的本草著作,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又融入自己的见解著成《本草经集注》,收录药物730种,开创了沿用至今的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的药物分类法。和葛洪一样,陶弘景热衷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发现汞可以和一些金属形成汞齐,用来给物品镀上金属。同事还最早记载鉴定了钾盐(通过钾的紫色光谱)。陶弘景著有《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多部著作,可惜大多已亡佚。

塞维利亚的伊西多(Isidorus Hispalensis,约560-636,神学、词源学、历史、法学)

伊西多出生于西班牙卡塔赫纳的前罗马望族家庭,他在塞维利亚接受教育,后来成为了塞维利亚的大主教。伊西多是当时基督教世界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他参与了西哥特王国从阿里乌斯派改宗天主教的过程,被学者认为是“古代世界的最后一位学者”。

伊西多的代表作是《词源》(Etymologiae,生前未能完工,由其友人萨拉戈萨主教Braulio整理完成),这是本百科全书,包括20卷,448章,内容涵盖七艺、神学、法学、通史、文学、地理、矿产、文化、军事、建筑、饮食、家用……伊西多希望能通过本书,归纳神职人员需要的所有普遍的、世俗的知识。本书定型了古典七艺的分类,首次提出了“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同时广泛搜罗保存了古典时代和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在面世后的数百年中,一直都是欧洲基督教世界最具权威性,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之一。

比德(Beda Venerabilis,约673-735,历史、神学、文学、历法)

比德出生于英国诺森伯兰,7岁时,被送入修道院接受教育。他的一生大多都奉献给了基督教和修道院,除了基督教经典之外,比德也广泛涉猎了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古典学者的作品。比德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为博学的人之一,凭一己之力将偏远的英格兰,发展成为8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学术中心之一。

比德一生完成了涉及哲学、科学、历史、神学等方面的大约60部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此书是早期基督教史学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记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至作者生活年代的英国历史。因其卓越的贡献,比德被誉为“英国第一位神学家”以及“英国历史之父”。除了神学和历史,比德最著名的贡献在于历法的推算。他综合了从古至今的宇宙观,并对“创世”以来的世界历史进行了计算,确定了“上帝创世”的年份,并在历史著作中,推广了Anno Domini(公元)纪年的使用。

伊斯兰与中东复兴时代(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

新生的文明总是有着强烈的开拓精神。随着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中东地区归于统一,波斯和希腊文明的交融,拉开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序幕。同一时期,隋唐两代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活力和开拓精神。

李淳风(602-670,数学、天文、气象、预言、校勘、道术)

李淳风,岐州雍人,父亲原是小吏,工作不得志,之后当了道士,遍览书籍,在爸爸的影响下,李淳风从小也是博览群书,钟情于天文、地理和道家阴阳之术。唐朝建立后,李淳风得好友内推,来到李世民的亲王府做参军,后进入太史局,掌管历法、修史等事务。

李淳风改进了浑天仪,将两重浑仪改为三重,可同时测定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经过多年观测计算,李淳风编制了《麟德历》,废除章蔀纪元之法,简化了计算难度,改进了《戊寅元历》的定朔(确定每月第一天的算法),这部历法后来传到日本,被天武天皇采用。他同时也是唐代国子监数学教材的编纂者,注释修正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10部数学经典,称算经十书,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文献。

我国古代天文和占星不分家,在星占学著作《乙巳占》中,李淳风记载了许多天象和天文理论,区分了彗星和流星,同时首次对风力定级,分为8个强度等级。他还参与了《晋书》以及梁、陈、周、齐、隋五代史的天文、律历、五行志的编写,著有《悬镜》《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等书。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书《推背图》,相传也是由李淳风、袁天罡撰写的。

花拉子米

游牧人横行欧亚的时代(公元10世纪-公元14世纪)

10世纪末,中东和东亚的帝国进入了衰弱的循环,周遭的游牧民们又一次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最终,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欧亚大陆进入了早期的“全球化时代”。这一时期,一大批来自伊斯兰世界边缘(主要是伊朗、中亚和西班牙)的博学家们成为这一时代最耀眼的人物之一。

燕肃(961-1040,天文、地理、机械制造、艺术、文学)

燕肃,青州益都人,少时家贫,40才中进士,之后历任各地官员,官至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燕肃知识渊博,善于巧思,为官清廉而不张扬,因此声名不显。

燕肃精通天文和机械,根据古代的记载,燕肃复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为了精准测定时间,他发明了莲花漏,每到一地做官,便推广莲花漏。宋仁宗时,莲花漏被推行至全国,直到清代,类似的漏刻都是中国古代最准确的计时器之一。在东南沿海当官时,燕肃观察研究了潮汐现象,写出《海潮论》,认识到日月吸引是潮汐的成因,并精确推算了海潮的涨落时间,首次科学解释了钱塘江潮的成因,并根据理论绘制了海潮图。他还精通音律,能诗善画,参与过朝廷乐器的考订,写有诗作上千篇,善于绘制屏风和壁画,是古代文人画的先驱之一,可惜其画作诗句大多已经散佚失传。

苏颂(1020-1101,天文、数学、医学、文学、政治)

苏颂,福建泉州人,出身官宦家庭。历任馆阁校勘、知制诰、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职,也许是中国古代官阶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已经是宰相,再高只能是皇帝了……)苏颂为官五十余年,政绩突出。早年参与欧阳修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期间,力求在新旧两派间保持公正,严格执行典章制度。因其精通历代制度,朝廷每有新制度规定,都会请苏颂审查。

作为科学家,苏颂奉命检验当时用的各种浑仪,并和吏部官员韩公廉一起设计制作了结构精细、功能强大的水运仪象台,为此还写了本《新仪象法要》对其结构原理进行了说明。水运仪象台可以说是世界第一部天文钟,结合了观天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计时的刻漏,能够依靠水力精确计时,驱动浑象旋转以反应天象。为了直观展示星宿,《新仪象法要》还绘有多幅星图。为了减少星图的误差,他将天球沿天赤道一分为二,分别以天北极和南极为中心画圆绘制星图,描绘了1464颗恒星的位置,可以说是当时最准确的星图。

苏颂早年与掌禹锡、林亿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了纠正传统本草书中的混乱,他提议各地方政府应派人仔细辨别药材的大小、形状、产地、作用、采摘年份等资料,并将本地和外邦的医药样本送入京城画成本草图。在此基础上,苏主编了《图经本草》21卷,可说是当时最准确、具体的药物和动植物图鉴。这本书还记载了很多矿物和冶金技术的发展,被明代的李时珍推崇备至。

苏颂家藏书万卷,甚至收录了许多皇家都没有的藏书,收藏之丰富全面,连皇帝都羡慕。他擅长写诗,文集中收录了587首诗歌,大多是律诗、绝句,其中最长的多达1400余字。

沈括(1031-1095,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医药、军事、艺术、博物学、书画鉴赏、政治改革)

沈括,杭州人,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随当官的爸爸游历各地,增长了不少见闻和经验。沈括历任馆阁校勘、知制诰、河北西路察访使、龙图阁待制等职,每到一处任职,他便借此机会学习总结,成为我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沈括晚年归隐梦溪,著有《梦溪笔谈》等书。《梦溪笔谈》共计609个条目,包括万象,总结了北宋时期的各项科学成就,也留下了对当时的时局、社会制度的记载和思考。

数学方面,沈括开创隙积术,以体积公式为基础,将求解不连续个体的累积数的问题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后来发展为古代数学中的垛积术。开创了会圆术,通过在局部以直代曲的思路,求证弦长和弧长的关系,促进了平面几何和球面三角学的发展,日后郭守敬、王恂编制《授时历》时就用到了这一方法。

天文方面,沈括简化了日益复杂的浑仪,日后郭守敬就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简仪,他还改进了刻漏、圭表,意识到蒙气差(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效应)对测量的影响。通过常年观测,沈括发现真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正午的间隔)并不平均,得出北极星离北天极差三度有余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基于节气的太阳历《十二气历》,大大简化了传统历法,后来太平天国的《天历》,就是在此基础上编制的。

物理方面,沈括记载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指南针的四种做法,经过实验证明了磁偏角。描述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原理并对其研究,注意到了镜面曲率与成像的关系,首次记录了红光验尸的应用,并对西汉的透光铜镜的原理作出了正确推论(上博有一面透光铜镜)。他注意到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记录了共鸣现象以及应弦共振现象,提出了“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

化学方面,沈括首次命名了石油这一燃料,并对其前景大为推崇。他还记载了用胆矾(硫酸铜)通过置换反应炼铜的做法。

地理方面,沈括根据太行山的化石和沉积物,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洋,推断雁荡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详细记录了各地出土的化石,以此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描述了龙卷风的成因和破坏,通过月亮盈亏论证抄袭和月亮的关系,解释了彩虹的大气折射现象。奉旨编绘了20幅图的地图册《天下州县图》,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绘图原则,大大提高了地图的绘制水平。在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沈括将沿途地形转化为木板的立体模型,这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木质地形图。

医学方面,沈括在家学启蒙下,注重搜集药方,编写了《良方》和《灵苑方》,记述了秋石阴阳二炼法的程序,首次记载了磁化和矿化水的制作方法,并对很多矿物和植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记录。

艺术方面,沈括精通音律,爱好收藏。编有《图画歌》,以歌谣的形式总结了50多桅书画名家的作品和风格。撰写了《乐论》《乐器图》《乐律》等音乐著作,研究了古代音乐的音阶、调式和演奏形式,并考证了一些乐器的性质、发展过程。

军事方面,沈括编有《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书,将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在军事行动中。还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些战例、攻防手段等。

为官方面,沈括主持治理了多项水利工程,最早记载了水平高程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作为王安石一方的改革派官员,沈括参与了盐钞法和铸铜法的改革。提出增加货币种类,将金银纳入货币流通,主张加速货币流通,通过流通中的增值以稳定币值,不过也有排挤苏轼的黑历史。

其他方面,沈括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法,摘抄了古代工匠喻皓的《木经》部分内容,留下了对宋朝手工业技术的记录,为研究中国古代技术保留了珍贵的史料。

郑樵(1104-1162,史学、文学、博物学)

郑樵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书香之家。少时曾上书力图抗金,未得重用,此后便埋身学术,成为两宋期间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郑樵强调会通、求是、创新,认为史学家应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考察来核实历史记载,通过翻译来了解各家之言,他涉猎广泛,勤于著述,著有98种,上千卷的著作,其中最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0卷,600余万字的巨著《通志》。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隋代的中国历史,位列中国古史中的“三通”之一。此书最为知名的,便是其中的二十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的独创。他自述这一部分:"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除了历代的历史、典章制度外,还涵盖了包括天文、社会、动植物在内的万物分类纲目,同时把《星数》《五行》《医方》这些部门单独分列,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朱熹(1130-1200,哲学、教育、文学、博物学)

朱熹祖籍婺源,生于福建尤溪,来自官宦之家,历任漳州知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是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两宋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他所完善的理学,更是之后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影响力可与孔子相比。

朱熹继承了二程兄弟、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建立了以“理”和“气”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视理为形而上的万物之理,以气为形而下的,构成万物的质料。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他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反对超越延续生存的物质欲望。从教40余年,朱熹建立了白鹿洞书院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涉猎广泛,对经、史、文、佛、道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朱熹对医学的《黄帝内经》、天文学的《灵宪》、博物学的《梦溪笔谈》等均有涉猎,重视观察实证。为此他还用浑仪研究过北极星的位置,试图以各地北极星高度和地中岳台的关系证明大地运动(虽然其理论依据是错的),讨论过浑天说和浑天仪的结构,以及岁差、置闰等概念。设想制作出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察天象的“假天仪”。他还研究记录过化石、抄袭、雪花晶体,彩虹成因,生物与人类起源、农作物生产等各方面的问题,用胶泥做过历史地图。

伊本·海赛姆(Abū ʿAlī al-Ḥasan ibn al-Ḥasan ibn al-Haytham,965-1040,数学、物理、天文、工程、神学、光学)

伊本·海赛姆(西方通常尊称为阿尔哈曾,机智的读者大概能发现海尔森肯威名字和Haytham的关系)出生于伊拉克的巴士拉。他被誉为是“光学之父”,并被同时代的伊斯兰学者尊称为“托勒密第二”。

伊本·海赛姆最著名的著作是《光学之书》(Kitab al-Manazir),此书后来被翻译为拉丁文,对光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伊本·海赛姆可能是第一个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学者,他用实验证明了光以直线传播,通过暗箱观察日食,并对眼睛的结构和视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成功的结合了实验与几何,被认为是几何光学的奠基者,并首次提出视觉感知来自于反射的理论。除了光学以外,伊本·海赛姆在天文、数学等方面也有非常深入的贡献,他还写过一些哲学和神学方面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试图通过科学的手段,计算朝拜时的正确朝向(穆斯林指南针使用指南?),用几何和物理的方法,讨论哲学问题。同时他还写过一篇音乐对动物灵魂影响的论文,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位脑洞非常大的学者了。

作为一个著名的工程学者,伊本·海赛姆声称他能解决尼罗河的泛滥,于是便被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招来解决这个旷世难题。当他发现自己无法达成目标时,伊本·海赛姆被迫装疯多年,以逃避哈里发的惩罚。

比鲁尼(Abū Rayḥān Muḥammad ibn Aḥmad Al-Birunī,973-1050,哲学、神学、医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语言学、社会学)

比鲁尼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地区的Kath(为了纪念比鲁尼,被改名为比鲁尼城)。他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以及最伟大的伊斯兰科学家之一。

比鲁尼精通花拉子模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梵语,他还懂得希腊语、希伯来语和古典叙利亚语。著有146部著作,其中95部涉及天文、数学、地理等学科,余下的主要是关于历史和宗教、文化、社会的比较研究。他广泛的游历了印度和伊斯兰世界,并和当时著名的学者伊本.西那保持着通信。

比鲁尼认为人类所有文化都是其他文化的远亲,他是比较宗教研究的先驱,研究了祆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并试图通过客观的方式理解,而非批驳其他宗教。像现代人类学家那样,比鲁尼在印度生活观察多年,并对印度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对印度传闻的批判性研究,包括合理接受与排斥的各类事物》一书中,比鲁尼详细记述了印度的风俗、历史、地理、科学和文化发展。(众所周知,印度古人对自己的文明发展的记载相当稀少)因其研究,比鲁尼也被尊称为“印度学之父”。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比鲁尼曾谴责占星术为巫术,他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批判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椭圆轨道的反感是令人惊讶的,并否定了天体的永恒性,他认同地球自转的观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真空必然存在。比鲁尼还制作了不少天文仪器,并进行了大量天文观测,一些数据直到今天依然被使用着。在物理领域,比鲁尼在流体力学和动力学领域引入了实验手段,提出了多种测量重量、密度甚至重力的方法。他还认为欧洲和亚洲之间必然存在大陆(也就是今天的美洲),并认为撒哈拉以南和俄罗斯也必然有供人居住的大陆。

伊本·西那(Abū"Alīal-Ḥusayynbn"Abdillāhibnal-Ḥasanibn"Alīibn​​Sīnā,约980-1037,哲学、医学、自然科学、炼金术、数学、神学)

伊本·西那(西方通常尊称为阿维森纳),出生于萨曼王朝都城布哈拉附近的一户学者家庭。他是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的代表,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和“最伟大的波斯人”之一。

和当时的不少伊斯兰学者相似,伊本.西那也深受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影响,不同的是,在理解的同时,还试图重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尽管生平颇为坎坷,伊本.西那还是勤奋的编写了横跨医学、哲学、神学、炼金术、天文、地理、地质、心理学、数学、物理、诗歌在内的450件作品(流传至今的约240件),在广度上也堪比亚里士多德。

伊本.西那最著名的作品是《医典》(al-Qānūn fī al-Ṭibb)和《治疗论》(Kitāb al-Šifā)。前者是一本系统全面的医学著作,13世纪时被翻译为拉丁文,一直到18世纪初,《医典》都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医学教材之一,甚至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医学教科书”。后者则是部百科全书式的哲学、科学著作。在《治疗论》中,伊本.西那系统了讨论了心理学的诸多基本概念,首次提出了“五感”的概念;否定了炼金术所信奉的不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的理论;对山脉和化石的起源提出了非常超前的假设;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逻辑理论,这对后世的伊斯兰哲学和阿奎那、大阿尔伯特等基督教神学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其他著作中,伊本·西那否定了占星术预知未来的能力,将占星术与天文学区分开来,提出了恒星本身就会发光的观点。

伊本·路西德(Abū l-Walīd Muḥammad Ibn ʾAḥmad Ibn Rušd,1126-1198,哲学、神学、医学、自然科学、语言学、伊斯兰教法)

伊本·路西德(西方通常尊称为阿威罗伊),出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当时的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的伊斯兰法官家庭。伊本·路西德被认为是阿拉伯哲学顶端的代表,在西方,以其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阐发而闻名,其思想在基督教世界兴起了所谓“阿威罗伊主义”(Averroism),对阿奎那、大阿尔伯特等著名学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伊本·路西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著作涉及了哲学、神学、医学、自然科学、语言学、伊斯兰教法等各个领域,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论和阐释。他几乎为所有亚里士多德的传世著作撰写了评论,唯一例外的是《政治学》,取而代之的,他撰写了柏拉图《理想国》的评论。伊本·路西德的阿拉伯文著作大多未能留存下来,如今大多只能依靠其希伯来文和拉丁文译本了解其思想。

伊本·路西德总体来说是一位唯物主义学者,他认为物质不灭,灵魂终将随人逝去。在他生活的年代,保守的逊尼派伊斯兰学者安萨里等人对哲学(以伊本.西那等人为代表)大加批判。伊本·路西德试图转移矛盾,为哲学争取较为独立的地位。他认为真主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是万物变化最后的“目的因”,但他并不直接干预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同时他还是“双重真理论”奠基人之一,认为理性和天启、哲学和宗教是不矛盾的。除天启的信条外,一切事物都应受理性的检验和判决,此后的基督教神学也多少受到了这种双重真理论的启发。

海扬(Jabir ibn Hayyan)

花拉子米(Muhammad ibn Musa al-Khwarizmi)

海亚姆(Omar Khayyam)

肯迪(Al-Kindi)

拉齐(Muhammad ibn Zakariya al-Razi)

加扎里(Ismail al-Jazari)

伊德里西(Muhammad al-Idrisi)

Fakhr al-Din al-Razi

Qutb al-Din Shirazi

法拉比

阿尔.图西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约1193—1280,哲学、神学、自然科学、炼金术)

大阿尔伯特又称圣阿尔伯特、科隆的阿尔伯特,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可能在帕多瓦大学接受了教育,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影响,之后成为了多明我会的一位修士。大阿尔伯特被认为是中世纪德意志地区最伟大的哲学家与神学家,也是第一批将亚里士多德思想引入基督教神学的学者之一。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就曾受过大阿尔伯特指点。

大阿尔伯特著有38卷的著作,他的学术生涯横跨哲学、神学、自然科学、占星术、音乐、文学、法学、外交等多个领域。在当时,大阿尔伯特可谓基督教世界最博学的学者,他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较为深入且系统的了解,并因此得到了万能博士的称号。他对炼金术也颇有研究,在1250年分离出了砷,并被认为是哲人石的发现者之一。传说他还曾制作过机器人。由于涉猎过于广泛,同时代的敌人曾诬陷他施行巫术、与魔鬼交谈。

罗杰.培根(Roger Bacon,约1214—1293,广义“哲学”、自然科学、神学、炼金术)

说到培根,也许大家很快就会想到说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弗朗西斯培根,不过,在他之前,英国有过另一位培根——罗杰.培根,他的成就并不在弗朗西斯.培根之下。

罗杰培根出生于英国萨默赛特的修道院中,年轻时求学于牛津大学,他曾前往当时的欧洲学术中心之一的巴黎大学任教,之后成为方济各会的修士,献身于自己的研究事业。晚年,培根因传播阿拉伯世界的炼金术而被方济各会软禁超过十年。

罗杰培根享有“奇异博士”(Doctor Mirabilis)的称号,他的成就大多被收录进《大著作》(Opus Majus)这本书中。本书包含数学、光学、炼金术、天文、哲学、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试图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红大著作。他注意到了儒略历与实际日期的不符,提出了与后来的格里高利历类似的改革方案,并首次在欧洲记载了火药的组成。受亚里士多德和海赛姆等学者的影响,罗杰培根强调通过实验的方式检验真理,尽管本质上还是一个中世纪式的学者,他还是被16-17世纪的学者追认为现代科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代还有位叫让.布里丹的法国学者,被认为是伽利略的先驱,有兴趣可以了解下,限于篇幅,不详细介绍)

伊本·赫勒敦(Abū Zayd ‘Abd ar-Raḥmān ibn Muḥammad ibn Khaldūn al-Ḥaḍramī,1332-1406,历史、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哲学、神学)

伊本·赫勒敦出生于突尼斯的阿拉伯大户家庭(也有学者认为他是柏柏尔血统的穆拉提人)。大半生飘零于伊斯兰世界的宫廷和政坛之中。他被认为是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先驱,其理论甚至对里根时代的经济顾问亚瑟拉弗也产生了影响(拉弗曲线)。

伊本·赫勒敦生活于黑死病和伊斯兰世界动乱衰弱的年代。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历史绪论》(Muqaddimah)。除了对作者所知世界历史的记述之外,在书中,伊本·赫勒敦还详细记载了自己的史学理论,试图从实践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对文明兴衰,社会发展做出理性的解释。伊本·赫勒敦在《历史绪论》中提出了自己对国家的定义,认为社会民族的区别是由于生物和地理因素造就的;他注意到了劳动分工,并从中推断出了交换和供需的关系,他还试图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理解社会性质,认为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历史绪论还涉及了作者的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思想(比如某种雏形状态的进化思想)。

伊本赫勒敦被汤因比等学者认为是同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以及超越时代的学者。17世纪之后,他的著作受到了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学者的注意,并对孔德、熊彼得、凯恩斯等近现代社会学、经济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艺复兴与火药帝国时代(公元15-17世纪)

东方世界的技术和思想经由早期“全球化时代”,传播至欧洲。火药的普及,赋予平民们推翻贵族老爷的力量,也赋予了定居者们抵御游牧民的力量。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如伊斯兰崛起时期的中东,迸发出(甚至更强大的)开拓精神。这一时代的末期,欧洲已然在技术上取得领先,成为东方文明学习的对象。

Taqi ad-Din Muhammad ibn Ma"ruf

兀鲁伯

帕拉塞尔苏斯

Conrad Gessner

达芬奇

丢勒

卡尔达诺

王守仁(1472-1529,哲学、文学、军事、政治)

王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据说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了他。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华年间的状元,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王守仁从小就立志成为圣贤之人,发誓学好兵法,为国效忠。最终,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影响力直追孔孟的大思想家。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他提出致良知,提倡知行合一,强调人的主动,推崇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理”。他广收门徒,宣传其思想,形成了明代后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阳明学派,后传入日、朝、越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身为一介文人,王阳明在官场中却以其军事才能出名。1516年,他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江西等地。当时,中国南方盗贼蜂起,王守仁在一年之内,就已其奇诡的用兵,讨灭各地盗匪,平息了数十年的匪患。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仓促前往江西,在没有官军依靠的情况下,仅靠募集的民兵,就直捣宁王老巢,平定了叛乱。总督两广期间,又平定了卢苏、王受之乱,不过在平叛后不久,就死于告老还乡的归途中。

王阳明擅诗文,书法师承王羲之,将心学融入于书法。不过和宋朝那一帮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相比,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多少成就。当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整个明朝其实都没有宋朝那么多有独创性的通才学者(比如他的前辈朱熹家里就有台浑仪,而明代是不允许私人学习天文历法的)。

徐渭(1521-1593,书画、文学、戏曲、军事)

徐渭,出生于绍兴的一户大家族中,年少时便被当地人视作神童,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他性格孤傲放纵,命运多舛,虽然20岁就种了秀才,但41岁时也没考上举人,25岁,家产被夺,26岁,妻子病逝,九次自杀,均未成功,最终穷困而死。

1554年,倭寇进犯浙江,平素爱好兵法的徐渭于是出谋划策,被浙江巡抚胡宗宪发掘,成为其幕僚,为其参谋,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明神宗期间,又经戚继光介绍,教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

徐渭的文学作品自成一格,注重真情实感,爱好民间文学。擅长狂草,自认书法第一,引领了明朝晚期的“尚态”书风。其画作,也是与之风格近似的泼墨大写意,笔墨极富变化和个人情感,对后世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戏曲领域,他博采南曲和北方杂剧之长,创作有杂剧集《四声猿》《歌代啸》等,总结归纳南方戏曲并写下了《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朱载堉(1536-1611,音律、舞蹈、天文、数学、文学)

朱载堉,出生于河南怀庆府,是朱元璋的八世孙,也许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成就的王爷。身为郑王的世子,朱载堉上书明神宗,甘愿将爵位让给同族兄弟,专注学问。作为明代宗室,朱载堉却鄙视富人,亲近平民,被朝野视为异类。

朱载堉最著名的贡献是精确计算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乐曲演奏的转调问题,这一发现可能被传教士传入欧洲,启发了欧洲音乐的发展,现代的钢琴等乐器,就是以十二平均律定音的。为了计算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朱载堉自制了八十一档的大算盘,首次以珠算开平方,其计算结果达到了25位有效数字,体现了其非凡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朱载堉制作了世界最早的定音乐器弦准,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并在书中对此详细说明。

朱载堉是古代舞蹈理论的开创性人物,首创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和舞图,其“天下太平”舞谱,开创了团体操的先河。他还提出了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对今天的音乐教学仍有影响。他对度量衡和货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一系列计算方法和公式,准确测定了汞的密度,首次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磁偏角,准确测算了回归年的长度。被李约瑟誉为“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徐光启(1562-1633,农学、天文、数学、水利、翻译)

徐光启,上海人,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徒之一,被誉为“圣教三柱石”之一。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作为中央常委级别的官员,他借鉴利玛窦等传教士,广泛研习西方科技并将其介绍到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明代前中期,中国科技发展停滞,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甚至出现了一些倒退。崇祯末年,围绕历法之争,传统中国历法显现出了一些不足。于是徐光启等人便和汤若望等传教士一起,耗时五年,编制了《崇祯历书》。全面介绍了西方天文学,引入了地球、球面三角等概念以及第谷的天文体系和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一些理论成果。

作为朝廷命官,徐光启精通农学,编著有《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养殖业、水利和园艺技术。为了救灾备荒,他提出引进甘薯,写下《甘藷疏序》。他注重火器的制造,撰有《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军事条略。还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外国著作,系统的引入了西方的几何学(几何一词就来自徐光启的翻译)以及测量、水利技术等。

宋应星(1587-?,物理、工业技术、博物学、哲学)

宋应星,江西奉新人,一生致力于科学考察、记录、整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其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明末中国的工艺百科全书,流传至日本、朝鲜和法、德、俄等国,对世界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可惜的是,作为明朝遗民,宋应星兄弟终身反清,明亡之后拒绝出仕,其《天工开物》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流传(不过并没有被禁)。

《天工开物》包括万象,收集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我们了解17世纪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来源。宋应星力图以定量的方法,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他首次科学论述了锌的冶炼和铜锌合金,提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分析了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诸如活泼程度,检验方法,相互反应等。可能已经认识到质量守恒的原理。他还注意到了农作物和动植物杂交以及变异的情况,认识到环境对物种的影响。提出声音是通过气传播的概念。

宋应星反对鬼怪迷信,主张要用观察和试验的方法考察事物,亲自研究,务求谨慎。他强调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

方以智(1611-1671,物理、天文、医学、哲学)

方以智,安徽桐城人,出身官宦家庭,明末四公子之一。 曾与张溥、陈子龙等组织复社,负有政治抱负,然未得重用。他的一生适逢明清之交,本人至死忠于明朝。清兵南下时,方以智拒绝投降,获释后出家,晚年死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头。

方以智学识广博,学贯中西,朋友中既有江淮吴越的藏书大家,也有汤若望、毕方济等传教士。他称自然科学为质测,社会科学为宰理,哲学为道几,立志邀请专家编写百科,但未能实现。他甚至还提出以字母改革汉字,比五四运动早了三百多年。在哲学领域,他主张哲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认为气是一切有形物的本源,而火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东西均》中,方以智对儒释道三家皆有批判,主张将其融汇调和。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著有百科性质的著作《物理小识》和《通雅》,涵盖了天文、物理、哲学、医学、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西方天文学,方以智讨论了地心说、九重天说、星宿、岁差等天问问题,修正了传教士对太阳大小和日地距离的看法。曾根据金星的相位变化,提出水星、金星绕太阳运行的猜测。论述了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声音的传播,隔音消音,比重,磁效应等物理问题,提出了气光波动说,并以小孔成像加以检验。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一说,从西方医学中引入了人体骨骼、肌肉方面的知识,对传统医学也多有研究。

启蒙时代(公元17-18世纪)

戴震(1724-1777,哲学、语言学、史学、考据、文学、地理、自然科学)

戴震,安徽休宁人,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乾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皖学集大成者。戴震主张以物质性的气为万物本源,多次批判了程朱理学,并猛烈抨击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观点,其进步思想对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皆有影响。

戴震是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对古代经学著作、文字、训诂、音韵都有深厚的研究。对文字、音韵的发展以及经典著作的真伪、流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融入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注重归纳、求证,对史实进行详细的考据。

戴震对数学、自然科学、机械方面也有所研究。他从《永乐大典》之后辑录了几部古代算经并加以校订。还写有《勾股割圆记》,用自创的方法推延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勾股原理。借助丰富的古籍知识和西学基础,戴震明确了一些古书中的天文记载,既然代理人北斗的昼夜旋转,并以右旋说解释太阳的黄道周年视运动,批驳了当时流行的左旋说,大获成功。1752年,休宁大旱,戴震因此制造了自转车和螺旋车,通过水力或人力进行高效率灌溉,为了观测天象,他还自己制作了浑仪。

Kâtip Çelebi

艾曼纽·史威登堡

莱布尼茨

狄德罗

洪堡

罗蒙诺索夫

富兰克林

近现代(19世纪-)

庞加莱

罗素

维特根斯坦

……

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