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守护着、传承着,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在部分非遗项目濒临灭绝的当下,如何保护、传承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昨日,四位国家级的非遗保护工作者齐聚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在题为“非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会讲中,与大家共同讨论阐发非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途径。文/图记者许倩
展演、进校园、收徒传授……当下,非遗已经成为活跃在大家身边的一种文化形式。其实,说起来,非遗在中国的发展也刚刚走过了十几年。“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上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介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一个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像长城故宫这些物质性自然的这种遗产都进入了国家的世界级的名录。“到了2003年10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对整个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不仅有物质遗产,有自然遗产,而且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要始于2005年。“从2005年以来,我们做的工作首先是全面开展摸清家底。这项工作现在有的地方还在进行,现在登记的线万项;第二项工作是建立名录制度,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一共达到1372项。”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副主任兼秘书长周和平介绍。
“非遗是靠人来口传身授、口传心授这种形式来进行的。所以非遗保护的重点是对于人的保护。”周和平说,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还建立了传承人制度。“传承人制度也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也是一个体系。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总共是3068人。”
“第四项工作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具有整体性的原则,有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项目之内诸项目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根据这个特点,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的生态保护区总共21个。第五项工作就是积极参与联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我们获得联合国批准的非遗名录达到40项,在世界各国中排位第一。”
周和平补充,第六项工作就是推动立法。“2011年我国完成了非遗保护的立法。非遗保护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工作机制,此外还设立了非遗司,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队伍和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同时调动社会力量,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周和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非遗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场景。“展览从2006年2月10号开始,原计划办十来天,但现场人山人海没办法结束一直持续办到了3月15号。”现场的火热也反映出了观众对于非遗的内心需求。
“当时我们展览的时候有一块大展板,让参观完展览同意非遗保护的人在上面签名,半天就签满了。后来又买来红布继续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回忆,“我还看到一位老太太让3岁的孩子也在上面签名。当我们又重新面对祖先创造的伟大的文明的时候没有人能不感动。”
然而,在田青看来,目前非遗保护的情况有喜有忧,保护的效果也存在差别。“有的项目已经濒临灭绝,比如有些地方戏连演员都没有了更别提观众。有些项目则十分火热,比如古琴,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全国弹古琴的不到100人。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琴社或者教古琴的机构出现,有些人就会弹几首曲子也在收徒,也说明了目前对古琴的需求大。光扬州一个地区每年古琴的销量就超过十万,初步估计全国学古琴的人超过200万并且还在增加。”
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发展到如今这般火热。田青感叹,“这样一个现象也是非遗保护的成果。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但还是要健康发展。”
除了非遗项目本身,对传承人的保护也迫在眉睫。目前公布的非遗传承人中,有400多人已经去世,这也说明了保护传承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目前国家对非遗的保护也在不断探索。比如开展对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趁这些传承人还健在,把他们身上的技艺赶紧记录下来。”周小璞介绍,此外还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种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另外还对手工技艺类的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是依托于人而存在,它是一种以人的声音、形象、技艺、知识为手段的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这种遗产大量都在民间,不被重视。如今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使用、享受非遗,同时也要传给我们后代。”周小璞说,在对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现在有的地方利用非遗资源跟旅游结合,非遗资源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怎么来跟旅游进行结合需要很好地去研究,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周小璞说,有的传统技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做得比较好。“一方面继续保持了这种传统手工艺,同时继续保持了由传承人带徒弟的形式,在核心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在考虑利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和保留传统手工艺之间要平行发展。”
在周和平看来,每个非遗项目中,都包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提炼出它的文化符号,提炼出一个民族的DNA。保护工作者和全社会有关方面的人士在进行分析保护的时候,首先要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公益也好,做祭祀也好,做活动也好,甚至看一场戏、听一堂山东快书也好,还要注重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来做保护。
“总的来说我觉得非遗保护工作走到现在,可以说基本的工作以及框架结构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今后我想应该是进一步巩固我们已有的成果,同时下一步要向深入全面的发展,这个就更需要专家们的咨询和指导,科学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周小璞说。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09-07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