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让年轻人知道历史,知道国家走过的路

如果说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外在体现的话,那么文艺就是其最好的精神缩影了。从1978年到2018年,40载光阴,上海这座海上魔都经历了沧桑巨变,经济高速腾飞,思想空前解放,文化百花齐放。

恰逢改革开放40年之际,近日,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南京路,一处钻石型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思南书局快闪店,就迎来了40位特殊的嘉宾。他们中不仅有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工程领域成就卓著的代表性人物,还有许多见证甚至推动过城市文化前进的文艺工作者,比如作家宗福先、出版人徐福生、儿童剧演员蔡金萍等,他们是上海这座城市40年来抹不去的名字。

过去一周,记者走进思南书局快闪店,与他们交流对谈,听他们回顾申城的开放底色、分享改革开放进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的艺术人生,折射出40年来上海文艺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

人物:宗福先年龄:71岁职业:作家、编剧事件:1978年创作《于无声处》轰动全国

2018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了国家话剧院的原创剧目《船歌》,三周前,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经典之作《于无声处》。前者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创作,后者则诞生于1978年。40年后,一部出自上海普通工人之手的话剧再度复排,也唤起了宗福先40年前的回忆。

20天,从市工人文化宫到京西宾馆

1978年5月,31岁的热处理厂工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学员宗福先,写下了《于无声处》四幕话剧。是年9月,该剧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着手彩排,演员们都是来自上海各个工厂的在职工人。

一个多月后,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时讲到此剧,11月13日,宗福先与剧组一起赴京演出。又过了一个多月,观众已达6万人次。而在接受文化部、全国总工会授奖的第二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了,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期”,宗福先自认是幸运的。“其实就是20天,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一下窜到北京京西宾馆,为中央工作会议进行专场演出,这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即使是在今天,在繁华的南京路街头,华灯初上,再次回忆起40年前的那个冬天,已经两鬓斑白的宗福先依然心潮澎湃。

40年,一线工人成了职业作家

出生于改革开放元年,《于无声处》获得了无数赞誉。但每每提及,宗福先总是谦虚地说,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这部戏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它生逢其时。不过,改革开放的确给每一个热爱文艺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因为1978年的一次尝试,宗福先与艺术创作结缘。40年来,戏里戏外,上海的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家庭、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能强烈地感知到生活的变化。宗福先本人也从一名一线生产工人,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

因为当了12年工人,宗福先对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即使转行做了作家,他也始终关注着这个群体,并创作了许多相关的作品,比如讲述新时代工厂体制改革的《谁主沉浮》。

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于无声处》再次复排,在上海美琪剧院连演两晚。宗福先又一次站在后台,曾经瘦瘦的青年已经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望着台上的一切,宗福先想,40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是怎么走过来的,是无数艰辛才成就了今天的局面。

71岁热血依旧寄语年轻一代要知历史

在思南书局做店长当天,71岁的宗福先拿出了一张半个月前自己在非洲拍摄的一张照片,画面上衣不蔽体的儿童让他感触颇深,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宗福先说出的一组数字。“2016年,他们的人均GDP是401美元,1978年,我们的人均GDP是240美元。可见,40年前我们的祖国还比不上照片上的这个国家,我们再看看今天。”

在宗福先看来,这大概就是《于无声处》在40年里几度复排的意义。文学是时代和心灵的产物,一个城市想要前进,经济建设自然要发展,却也离不开精神的引领。“一方面我们的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另一方面要让年轻人知道过去的历史,知道我们国家走过的路。”

当然,我们现在的年代与40年前完全不同了,城市在变化,各行各业都在拓展自己的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共同体了。但是在宗福先看来,有一点始终没变,尤其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那就是人与自己的抗争永远存在。

“比如《于无声处》中的选择,当时创作了六个人物,正面与反面是5比1,可是到今天这个力量还会是5比1吗,欧阳平还会视原则为生命吗?其他人还会谴责何是非吗?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尖锐、敏感地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然面临许多人性深处的抉择。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课题,需要永远深思。”

蔡金萍: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圆梦的舞台

人物:蔡金萍年龄:55岁职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事件:1994年在国内首次尝试话剧专场演出

做过班长,做过小组长,做过儿童剧院长,首次走进书店做店长,让蔡金萍倍感温馨,她感慨,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是上海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影。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蔡金萍,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熟悉蔡金萍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敢于做梦的大小孩,对于这个评价,蔡金萍微笑着说,“敢,是上海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勇于突破的海派精神,做梦是因为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可以圆梦的舞台。” 90年代,话剧专场是个新鲜事

从1974年考上儿童艺术剧院的学馆算起,蔡金萍进入儿童剧领域也已经40余年了。如今,在上海许多文化活动上、儿童剧院里,几乎都能看到蔡金萍津津乐道儿童剧发展的身影。当然,这与她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的身份不无关系。

但是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蔡金萍本身也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剧演员。细数过去数十年来蔡金萍取得的荣誉,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金狮奖”,无一不让人震撼。但是,从上海儿童剧发展的角度来说,蔡金萍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她是国内首个敢于尝试举办话剧专场演出的演员。

那是1994年,在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下,她进京在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连办两场“蔡金萍儿童剧专场”演出。一时间,许多业内人士都赶来观看。当然,多数人还是带着质疑的声音。

在这场演出中,蔡金萍精选了三出儿童剧片段,一人扮演了4个角色,其中包括女扮男装的,角色反差很大。而且,蔡金萍还尝试将川剧变脸的艺术样式融入到了儿童剧中,丰富了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利用电影胶片呈现演员花絮进行串场,在当时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一个人、一整台演出、四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被蔡金萍演绎得丝丝入扣,掌控得恰到好处。那一年,一个上海儿童剧演员,在京城赢得满堂喝彩,中国戏剧家协会还为她开了专题研讨会。

要传承更要创新儿童剧开始关注现实题材

专场演出的成功给了蔡金萍充足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次创新也开启了上海儿童剧的改革之路。许多年长的观众对蔡金萍说,我们就记得你们的马兰花了。在蔡金萍看来,这既是一种赞扬,也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40年前,人们的精神食粮相对匮乏,一部剧可能就记一辈子。现在时代在进步,人们选择的东西多了,想把孩子们吸引到剧场来,更要有实打实的好内容。”蔡金萍与上海儿童剧院的同事们开始思考,儿童剧要如何紧跟时代潮流,怎么让儿童剧更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又被家长和孩子们接受。

答案是:“要传承,更要创新。”所以,近年来,上海儿童剧院一直致力于打造经典精品力作。他们率先将目光投向了世界文学名著,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可以说是上海儿童剧实验性、示范性的一个典型代表。

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儿童剧院尝试用卡通形象演绎剧中人物,比如用大猩猩代替卡西莫多,用百灵鸟演绎爱丝米拉达,让作品充满更多童趣。在内容选择上,剧院也是精心提炼了其中表现真善美的部分章节。

进校园、做导赏填补儿童剧“白板”

多年来,上海儿童剧还一直坚持做现实题材话剧。比如刚刚在金山首演的《寻找》就是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以及聚焦农民工孩子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因为在蔡金萍心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为这座城市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农民工群体。

此外,今年以来,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也不断将儿童文学作品搬上舞台,甚至开始尝试30分钟小戏的排演。虽然工作已经非常忙碌,但蔡金萍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上海的儿童艺术剧场、马兰花剧场、小伙伴剧场等,工作日的白天基本是“白板”,因为学习的压力,许多孩子依然很少走进剧场。

为了更好地普及戏剧,蔡金萍计划着,接下来能把更多戏剧课带到学校的课堂中,让专业院团的演员到校园里去做辅导员、导赏员,为孩子们普及戏剧。因为在她看来,儿童剧要永远与时代同行,普及儿童剧就是播撒种子,当然,应该是引领,而不是迎合。

虽然长路漫漫,但蔡金萍充满信心,因为40年来,蔡金萍已经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而且不只是城市,这里的人们也在与时代共同进步,孩子不断成长,家长的认知和知识结构在逐渐变化,这些都让蔡金萍看到了儿童剧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