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晚清历史:全面制度变革体制的创新

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晚清历史的精彩故事情节,千万不要错过噢!经过几年发展,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特别是随着清政府应对各种政治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无能和连连失策,国内外对清政府的不满日益剧增,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清政府最高政治层在经过一系列事变打击后,终于作出“以改良消弭革命”的决断,期待在保持满洲贵族利益集团执政地位不变的前提下,从事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全面制度变革体制创新,重新回到1898年政治变革的轨道上,重新唤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政治的热情、期待和参与。应该承认,经过短短几年变革,清政府的政治构架、经济政策、法律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也是指日可待。

那几年的中国应该说是二十世纪初期少有的黄金岁月,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一天比一天好,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增,许多外国人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以能够在中国谋个差使为荣。以改良消弭革命”的手段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革命的机会。许多先前拥护革命的人,也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可能,认同改良或许是中国最好出路的判断积极介入国内政治事务,甚至连那些流亡国外的政治异见者也开始分化,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就是最好的说明。清政府主导的政治改良确实蒸蒸日上,仿行立宪、议会政治、召开国会等政治议题确实吸引了国人的注意力、向心力。特别是随着政治上的开放,政治体制的重建,中国经济在那几年也出现许多不曾有的新因素。

民族资本、私人资本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份额日益加重。不过,清政府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严重忽略了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无限扩大的现象没有注意到下层民众在政治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相应好处,反而失去了许多,于是在那几年中,各地的民变、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民变,除极少数是革命党人策划发动外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社会不公、司法不公而在那些局部地区自发产生的,各个事件之间并没有相互的牵连和串通,没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所有的诉求都非常具体非常微小,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发生,且在政治上对清政府高度认同,反贪官不反皇帝,期待清政府痛下决心解决社会不公、司法不公这一系列题。

可惜的是,清政府没有尊重民间意识,视、忽视社会下层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微弱的反抗声音,结果各地民变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局部性的骚乱逐步扩大规模,先前被严格控制和打压的秘密结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重燃,并逐步介入各地民变,连年不断、逐年增多的民变逐步成为反体制革命者可以操控的工具。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统治者的政治危机终于酿成革命高潮。各地连年不断、规模大小不一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威胁着清朝的政治统治,为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着能量。但这一切当然并不意味着革命高潮立即到来,更不会有谁会想到一个王朝的灭亡。

然而到了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相继去世,这一谁也没有提前预料的突发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而引发了此后一系列重大政治变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大概称得上是世纪之谜乃至千古之谜。到目前为止的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不相信清政府的官方记载,而是相信传言,推测光绪帝的死亡乃为慈禧太后的迫害,甚至是直接加害。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清史编纂工程的介入,运用高科技检测光绪帝遗物,慈禧太后毒死光绪帝的说法似乎将要成为盖棺之论。其实,这所有的猜测和论证都带有阶级斗争时代的深刻印痕,带有清政府政治反对派尤其是慈禧太后政治上的反对者肆意编造的印痕。

清政府的官方文书没有这方面的丝毫记录,当年能够真正接近权力中枢的大臣们也没有人对光绪之死表示过怀疑。最早怀疑光绪之死可能含着某种阴谋的是康有为,他在光绪帝去世的同一天就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指责袁世凯谋害光绪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请求美国政府联络各国,对于清廷的权力变动不予承认。康有为此时人在美洲,而且又在光绪帝去世同一天作出如此判断,这显然是一个大胆猜测,并没有充分、足够的证据,并不知道事情真相。康有为之所以将矛头指向袁世凯,显然是因为他没有忘记袁世凯在198年的作为,也就是所谓世凯告密,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等。这个说法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推翻,不过康有为本身似乎一直坚信不疑。所以,有为对袁世凯和慈禧太后的指责,很难说是为了弄清事情真相,反而是为了现实的斗争。

为了他们这些保皇党人在国外继续从事政治活动的合法性。当然,当年怀疑光绪帝之死与慈禧太后有关联的也不止康有为一人,在北京的官场和民间似乎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闻。因为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宫中的消息并不及时向外界发布,一般民众往往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不知道背景,更不知道其中的曲折与阴谋,于是往往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揣猜,去建构,更何况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前后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相继去世,更何况多年来人们都已经相信皇太后与皇上之间不是一般的不和谐,而是不共戴天,视若仇天下事没有如此之巧者,人们揣猜议论并不意味着一般民众对政治多么关心,对皇上多么同情,而实在是茶余饭后难得的消遣,难得的谈资。

民间的传言和议论当然不能代表历史真实而历史真实只有当事者或政府当局知道。作为一个享有主权的政府,我们不必怀疑清政府在道德上的起码诚信,不必怀疑清政府内部真的有人敢对当今皇上动手脚,大逆不道因为在皇权中心、皇权至上的历史背景下,皇帝的权力大于一切,我们稍微留意清代正史,就能发现光绪帝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依然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谕旨,发布命令。故宫中保存的医案更清楚地说明光绪帝甚至在自己疾病的治疗上、用药上,也几乎是自己说了算,自己的意见远远大于、远远超越于那些宫廷御医的专家意见。

所以当这些带有诋毁性质的传言在国内外广泛流行时,清政府毫不客气地下令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及各省督抚悬赏缉拿那些造谣生事,试图以此煽动动乱的人。这种种迹象表明,清政府不可能在国内外如此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上做手脚留把柄,更不可能给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留下攻击的口实和证据至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真实关系,时过百年后重新检讨,只要我们站在一个比较平和的立场上,就应该能够理解过去那些所谓皇太后与皇上不共戴,视若仇的说法,可能也非历史真实,而是政治反对派的肆意攻击和低毁。

在某种程度上,历中的直实或许与这些传言相反,他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和谐,而是荣辱与共,特别是在外界不断质疑,不断攻击、不断低毁的情况下,即便他们先前有某些误解、不太和谐的地方,后来也为了整体利益、为大清王朝的根本利益而捐弃前,结一致人们之所以对慈禧太后与光结帝的关系产生怀疑,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原因,即光结帝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子,而是领养的孩子,再加上1898年的政治变故,康有为等人的想象,一个养母怎能真的痛爱、关心一个养子,特别是当这个养子将大权独揽,并意味着剥夺皇太后的权力时皇太后怎能与这个养子不发生矛盾呢,怎能和好如初呢?

好了,文章到这就结束了,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可以给小编留言!感谢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