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原标题:国家公祭日 |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

距离1937年已经过去81年,距离2014年设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已有5个年头,每年的警报声都凄厉而发人深省。

历史总应铭刻于你我心间,而山大人也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念这段历史。面对这场战争亲历个体的鲜活生命,如何在不揭露这段创伤记忆的同时,使大家将历史铭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曹成竹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初是看了《二十二》这部电影,感觉很受触动,就又找来《三十二》看,渐渐熟悉‘慰安妇’这个群体。”谈到切入相关研究的契机时,曹老师这样说。

作为呈现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三十二》于2014年上映,讲述了受害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而在拍摄《二十二》时,中国内地的幸存者仅余22名。影片于2017年公映,反响强烈,唤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再度谴责,以及对“慰安妇”群体悲惨遭遇和晚年境况的关注与同情。在《二十二》的片尾,时已97岁的韦绍兰老人哼唱起一首从前学会的歌谣,许多观影者坦言很受触动。

曹老师也对这支歌谣印象深刻。研究领域与民间文艺美学、听觉文化相关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歌谣里的余韵。他发现,韦绍兰老人唱歌时的状态“好像换了一个人,眼神中都闪烁着光彩”。同时,他还发现,纪录片对这段历史的呈现方式颇为日常,不是直接揭露历史,而是呈现日常的生活,平淡而舒缓,是歌谣式的。这些发现促使他思考:唱歌之于老人,是否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乃至化解历史苦难的一种方式?处在历史、个人与当代大众文化交汇点的这一现象使他产生强烈的学术兴趣,他萌生了找纪录片主人公韦绍兰老人做一个访谈的念头。

这一想法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党支部的“我学十九大”支部大会中才真正提上日程。支部成员一致认为,探访韦绍兰老师的活动既是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贯彻,也是学术研究和支部活动深入人民生活的一次具体实践。经会议商议,探访活动得以成行。作为时任支部书记的曹老师,亲自带领团队前往广西桂林荔浦县韦绍兰老人居住的房屋,向韦绍兰老人一家传达了支部党员的关心与问候,并为生活境况仍比较困难的老人带去了慰问品与慰问金。

“伤心事重提难免会导致重复感和厌恶感。”事实上,曹老师在设计这一探访活动时是花了很多心思的。韦绍兰老人很多时候不愿接受记者、志愿者直揭痛处的采访,而更希望有人能够来探望她、陪她说说话。曹老师反复思量,终于还是决定从影片中最打观众、老人也最为熟悉的歌谣切入。

“(我们)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从历史记忆谈,而是从歌谣谈起。”在老人住的那间屋子里,曹老师与带来的学生围坐着听老人缓缓地唱歌、聊天,从无数个灵光一闪中发掘鲜活个体背后的张力与空白。老人的讲述中常常以唱代说,即景取词,并自述年轻身体好的时候还又唱又跳。他渐渐发现,歌谣给老人的作用就是最简单的作用,而唱歌对老人来说,也真的是一种超越和化解苦难的、民间的生活方式。经历沧桑的老人的唱歌很能体现生命的乐观、宽容与伟大,是非常有生命余韵的舒缓感。

韦绍兰老人的外孙介绍说,老人现在仍然能够自己洗碗洗衣,打扫院子,生活得简单平静而又不乏乐观坚强。他希望韦奶奶的经历和生活态度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无疑,这种以歌谣化解侵略仇恨与愤怒的方式,在当下有着更为健康的意义,亦是一种特有的、闪光的民间文化智慧,更具生命力,也更具韧性。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这支韦绍兰老人唱了一辈子的歌谣,在影片《二十二》中被导演命名为《九重山》——这三个字中蕴含着的或许便是某种模糊的隐喻,关乎生活的重量与崇高。

山大人说

@墨如

《三十二》最打动我的有三处,一处是韦绍兰老人作为遭受日军凌辱的受害方却被丈夫斥作“学坏”,第二处是其子罗善学因日本血统被全村人视为另类,最后一处是韦绍兰在片中多次提及“世界那么好,要留下生命来看”。前两处既将批判视角指向日方,也涉及了男权社会和中国乡土伦理视域下,对“慰安妇”及其子女战中处境和战后生活安置的问题,这可以算是题材和主旨上的一个突破。最后一处以民间生活文学化的手法展现了“慰安妇”的心境,乐观外表下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辛酸。此情此景,在令人动容之际,亦使人反思。

@陆井

如果只是看到她们生活的样子,可能会觉得——她们是不是忘了什么?如果看完了影片,却又会想要质问,这部电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呢?既不想要打扰她们,又想要揭露什么,想触碰又缩回手,因为想平淡地活下去,就不可以揭开疤痕;可是如果不触碰,这些藏着疤痕生活的人,就要被久久遗忘和辜负下去了——所以克制地给历史一个交代,告诉他们,为了平淡地活着,我原谅了,但发生过的,不会被抹去。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老奶奶看着照片笑说日本人也老了呀,所以那个日本人,你敢不敢也回头看看她,为你年轻时的错误说一句抱歉?岁月漫漫,我们都需要铭记,也需要一场和解。

@卬否

《三十二》这部纪录片我反复看了两遍,第一遍看时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第二次看却发现了一些影片的独到之处。它的镜头语言是留白似的,许多处理也稍纵即逝,在含蓄之中实际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内蕴。老人的历史经验与创伤记忆是独特的、个人化的,但她的表现和化解形式又是超越个体的、民间文化共有的,使得我们在观影时都能受到很深的触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荧幕上的数字从20万锐减至22再到7,甚至更少。公祭日更是一个提醒我们的契机:不要忘记她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

愿每一段理应被正视的历史都被铭记,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都拥有她的烛光。

我们记得。

文字/李雅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柳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