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白是怎么从游侠变诗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与李白家族世代交好的范传正在给李白迁坟时写了一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碑文,对李白的身世作了简单交代:“李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白这一支避难碎叶城,隐姓埋名。神龙初年(公元705年),举家回迁四川江油,以侨居身份暂住(因侨为郡人)。父亲名叫李客,为了逃避债务(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根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籍贯为陇西狄道,而非陇西成纪。“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就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暠孙子名叫李重耳,李重耳有个胡人名字为李初古拔。李暠八世孙为李渊,九世孙为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就是说,论辈分李白与李世民是同族同辈的兄弟。
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田猎,常与博徒游,故时人称为任侠”。李世民“虬髯,壮冠,人号须圣。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李元吉“喜鹰狗,常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善用槊,力敌十夫。”
鉴于李白这些同辈兄弟的作为,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白“少任侠”(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以侠自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喜纵横,击剑为任侠”(《唐才子传·李白》)的任侠作为了。而且他放荡不羁的处事作风和不拘小节的风流使气更像李建成,因此也有人考证他是李建成后裔。而李氏家族之所以有这些豪放勇武的气质,皆因他们出身六镇,有鲜卑胡人血统,“他们身上所流的,多是鲜卑胡种的血液。”(张大春语)
当然,血统和出身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日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关系很大。决定一个人日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
李白从小在碎叶城长大。碎叶地处边陲,民风粗犷,鱼龙混杂,还是大唐王朝的罪犯流放地(相当于满清的宁古塔、沙俄的西伯利亚),又与突厥人几经争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当奉行丛林原则,知道唯有拳头硬、手段狠,像狼一样撕咬才能活下去。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的概念深深烙印在小李白脑海里。迁回四川江油后,江油也是民风彪悍,人人好勇斗狠,小李白三观因此成型。有心理学家说,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其实在七岁之前就已定性了。之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都是对这种性格的再认识和再巩固。
李白父亲迁回江油后,当地人对这个连汉语都说不熟练的胡商很陌生,于是直呼他为“客胡”。李白父亲于是“指天枝为姓”,恢复了自己的李姓,但是名字已不可考。李客只是别人对他的称呼,他并不叫这个名。这个称呼就如现在的“张总”“李董”之类。
李客生意做的很大,是江油数一数二的富豪。唐时西域来华经商的胡人相当多,唐人称之为“胡商”、“商胡”、“贾胡”或“蕃客”。有唐一代,政府对胡商来华经商基本持认可态度。唐政府也尽力为胡商提供方便,保护其正常贸易活动,还通过降低关税等措施吸引胡商来华投资,并在各商业发达城市设立专门的胡人商业区。
唐时胡人特别善于经商,累累积有巨资,“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这些来华胡商经过不懈奋斗,往往富甲天下,“资产亿万计”。因此时人甚至流传一句戏谑之词“笑胡人缺钱”,以示该人说话多么幼稚可笑,不经推敲,跟咱们现在说的“笑海龙王缺宝,笑太行山缺石头”一样。胡商来华主要经营胡马、香料、药村、珠宝、胡食等物资,并把丝绸、瓷器等中华物资远销异域。
李白五岁时跟随老爸回到四川江油。四川古称巴蜀,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巴蜀这个地方的人很少愁烦苦闷,大多数人都放荡恣睢,安逸享乐。很少饥荒年景,重重高山遮阻了他们对外进取的雄心。朝廷的政令在这里的震慑效果也相当有限,跋扈之徒蜂拥而起。因此这个地方特别排外,除非你特别有实力,或者有亲朋故旧照顾,否则千万不要来这里定居”。(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蜀地土地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
当然了,李客来到江油定居,肯定是不会被欺负的。一来他很有钱,二来他还有靠。这个靠就是当时在大唐王朝非常有影响力的摩尼教,也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明教前身。摩尼教刚入中国时不显,后来因其教义宣传“明尊降世”“弥勒佛转世”,一下对了武则天胃口。武则天为了篡夺大唐江山,自称“弥勒佛转世”,还让亲信薛怀义翻译了摩尼教经典著作《大云光明经》。在薛怀义的运作下,摩尼教光明使者亲自从波斯来到中土,入宫向武则天宣讲摩尼教教义,还在与佛教道教的大辩论中占了上风。武则天大喜,下令全国各地广建大云光明寺,宣讲《大云光明经》。因此摩尼教的势力当时在大唐非常强,大家看过去年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吧,里面的摩尼教是连贺知章这样的朝廷大佬都惹不起的存在。
摩尼教传自西域,李客就是摩尼教徒。
李白长到十二岁,他的人生路有三条,经商,做官,当游侠。
李白兄弟三个,哥哥和弟弟都走了经商这条路。哥哥后来在九江做生意,弟弟后来在三峡做生意,九江和三峡分别是长江流域整个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整个水上商道的中转站,可见李客的经商眼光是非常精准的。可是李白没开做生意这一窍。李白的弟子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说老师“少任侠,不事产业”。“不事”可以是“不能事”,也可以是“不想事”,其实一个意思,没兴趣,干不了。让李二爷花钱可以,三十万金半年花个精光,想让李二爷赚钱,没门。
不想经商,可以做官啊。但是做官也不行,因为李白拿不到准考证。大唐士子在参加考试时,必须先向主管考试的相关部门(户部和吏部)递交个人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族望籍贯、父祖官名,以及父族和母族各自的联姻状况,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他们属于“殊类”,即打入另册之类。(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李白就犯了商人之子这一条。
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李白全部不能(不想)做,只能剑走偏锋,做游侠,或者出家做道士。当时大唐国力正盛,到处开疆拓土,需要大批勇武之士厮杀疆场,建功立业。因此李白练好武功,可以从军。李唐皇室认道家李耳为祖宗,非常崇信道士,因此一大批投机者都上山修道,炼丹熬药,“走终南捷径”,出入皇家居室。就连玉真公主和杨贵妃都出家当过道士,非常出名的女诗人鱼玄机,也是道士。所以李白走了这两条路。
一说起游侠,大家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位身背长剑鲜衣怒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形象,“侠之大者”的郭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萧峰,“风流倜傥”的陈家洛,这是金庸武侠看多了。绝大多数游侠其实都是“不学有术”的韦小宝。“为侠本不过谋生之一术,勤生薄死,非其素志”。混江湖不过是为了混口饭,没那么高大上。而且绝大多数游侠都是些“民间之盗跖”“民害而已”(吕思勉语)。他们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横行乡里,多端作恶。唐玄宗年间,京师里就有一帮不肖子弟,一律戴着“叠戴帽”,持剑横行闾里,时人称为“闲子”。贾平凹先生写过一个短篇小说《闲人》,说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城的闾巷游侠。
游侠这一行当由来已久。《两汉纪》作者荀悦写道:“为人傲慢高冷,好胜使气,作威作福,结交私党,在世间逞强称霸,这种人就叫游侠”。(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谓之游侠。)
游侠的身份按照势力大小大体有四种:国侠,县侠,乡侠,里侠。国侠比如战国四公子,本人为一国之主,同时任侠养士。县侠就是一县之侠,如张耳王陵。乡侠比如刘邦,纠集一帮无赖少年浪荡闲游,打架斗殴。里侠比如跟着刘邦厮混的樊哙等人。韩信间于乡侠和里侠之间,因为他能去“亭长”家混饭吃,亭比里大,比乡小。被屠狗少年灭了威风之后,才被亭长老婆扫地出门。后两者用太史公话就是“乡曲之侠”、“闾巷之侠”。乡曲之侠比如“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闾巷之侠如“四马路刚哥”。
李白少年时就是江油地头上的一名县侠。
巴蜀之人彪悍民风的另一特征,就是“怯于公战而勇于私斗”,如果乡里之间发生矛盾需要解决,也不去麻烦当地政府,都是双方私下解决。(不师律法,自决胜负。)这种决胜负的方式叫做“起霸虎”。起霸虎是“跋扈先起”的民间说法。或者说,本应为“起霸虎”,但是文人学士们为了好听,就用文词“跋扈”美其名了。其实小编觉得起霸虎这个词用得好,虎为丛林之王,霸虎更是虎中之霸,起霸虎就是争当豪侠老大的意思。跋扈一词虽文,意思可就弱了。
起霸虎就是决斗。道上豪侠为了展现实力,在道上混个名号,往往互相邀斗,给对方下战书,再找道上大佬作证,名为“敢斗”,也就是咱们通俗所谓“单挑”。起霸虎的标准方式为长兵器对仗短兵器。敢斗双方约好时间地点,有道上德高望重的前辈武士手持白杨木杆立在中间作裁判,敢斗双方必须按照仲裁人的口令进攻或者后退,任何人手中的兵器如果斩断了白杨木,就得认输。这么做目的是为了防止双方斗得兴起伤了性命,如果那样就得惊动官府,那就不好了。
当然,上面这个起霸虎的方式虽然看上去很为高大上,其实很少发生。豪侠们最为常见的斗争方式为群殴。
既然是游侠,那么一套拉风的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大唐的游侠们也不例外。除了一身干净利落的胡服之外,当然是趁手的兵器了。大唐游侠的常用武器是障刀。障刀形似匕首,携带轻便灵活,便于近身肉搏,平常插在靴子里,干仗时拔出来。障本意为“遮挡在前的土堆”,引申为隐蔽之物。
李白别看个子小(“身长不满七尺”。七尺男儿的说法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23.1厘米,七尺就是一米六多点。李白不满七尺,就是说最多身高一米六),但却谁都不放在眼里,“心雄万夫”。外表不占优势,只有修炼内涵。他的崇拜者魏颢见到他时写道,李白“目光炯炯,张开的大口像饿虎一般。偶尔腰带束起,风流肆溢”。
而且由于家里不差钱,李白也舍得花钱交朋友。他“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跟《水浒传》的及时雨宋江一样,在当地江湖上也是数得上号的人物。
因此李白并不是不谙世事的书生,而是自小在险恶江湖摸爬滚打的练家子,他对江湖规则的运作了如指掌。但是一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李白终于有一次在和另一帮巷闾之侠的群殴中搞出了人命,而且不止一条。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写道,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是一篇可信度非常高的史料,魏颢是李白铁粉,曾经跟随李白跌宕江湖整整三年之久,李白少年杀人之事,就是李白亲口告诉他的。李白本人于开元中所作《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一诗也对此事作了复证:“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我年少轻狂不懂事,结交了一帮坏人,每天打打杀杀,杀了好几个人。
根据《唐律》:“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就是说,打架斗殴杀人的,判处绞刑;用锐器为了私人仇恨杀人的,斩首;虽然双方打架斗殴,但是使用锐器的一方杀了人,即使失手杀人,也跟故意杀人同罪。但是李白杀了人却啥事没有,因为他是正当防卫,见义勇为,为民除害。
“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李白杀人之后,案子递到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开会一商量,给此案定了性:这是一件见义勇为的先进英雄事迹,应该给予表扬啊。可是李白很谦虚,也很低调,觉得自己这件事做的没啥大不了的,都是小节,不足挂齿,然后隐居起来,以避风头。
他在《侠客行》中也对此事作了诠释:“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杀人之后赶紧跑路,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躲起来,改名换姓以避风头。避风头是为了防止仇家追杀。他杀的这几个闾巷豪侠在当地也有势力,虽然官府不追究,但是苦主不会善罢甘休,因此藏在了摩尼教的大云光明寺中。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躲在大云光明寺三年,百无聊赖,“三临《文选》”。《文选》又叫《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等文人共同编选的一部文集。《文选》以“文为本”,“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大唐政府将《文选》规定为考试必读书。莘莘学子们为了能考上,只好埋头苦读这本书,一旦考上,马上将其丢在一边,概“恶其浮华,不根艺实”。换言之,这本书就是科举考试敲门砖。
《酉阳杂俎》写道:“白前后三拟词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赋》、《别赋》”。就这么人见人厌的一本书,李白居然三次模拟练习,然后把模拟作品全部烧掉了,只有两篇赋作感觉还可以,保留了下来。这就叫“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李白要不是杀了人逼迫潜藏,估计也不会下这么大功夫练习写诗作赋,也就成不了铄古震今的大诗人,这就叫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关键词:国学文化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14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14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14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14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14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