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张居正,没有之一。作为他的铁杆脑残粉,连带着也不太敢读明史,不忍心看明史。我很少回答关于明朝的事情,这是我第一个诚诚恳恳谈到明朝历史的答案。我疑惑那个时代,就如同看到冬天的满城大雾。

治世里的孤臣,史书中的良辅,天下汹汹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正的他。

商鞅变法强秦,车裂,灭三族。但舍秦国之外,再无人给他这么好的舞台。吴起兴国利兵,却也是辗转流离于诸国。最后伏楚王尸大哭,被射成了刺猬。吴起也不是公族,建立事功何其难。武元衡主持削藩,被刺死在上朝的路上,惨遭枭首。张居正变法,身前尊荣,死后多悲。长子自尽,少子充军。

尤可悲怆者,救时宰相张居正。富国利民数十年,却早已是必死之局,必输之局。

作为一个内敛型的第三帝国,明朝的辅臣之权本就不稳固,君权上升,臣权跌落。康熙朝的大学士李光地吹捧康熙帝,把皇帝抬到了理学宗主的地步,想来皇帝也很是受用。到后来乾隆帝的本朝无名臣一论更是点出了这一时期帝王专制的发展轨迹。威福皆归于主上,臣子应如器具木偶一样遵守本分。

这才是内敛踏实保守的第三性帝国明清应有的道路,这是归于皇帝们的时代。君权至于极盛,臣子如同木偶。不需要名臣,只需要奴才。偶有星辰遮蔽了太阳的光芒,也必将以惨淡收场。和第一性的血性帝国秦汉,第二性的开放帝国唐宋,完全不同。欲独任其事,君知其难啊。

张居正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严重的错位于这个严苛矫揉的时代了。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但明清的时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宰相,权臣的命运往往可悲。阁臣从来不等同于宰相,张居正的拔高与天才也掩盖不了事实。他本可以像徐阶的先辈那样谦守,不失江南万亩良田怡儿弄孙之乐。或者像其他阁臣一样明白自己身份的定位,把皮球提给皇帝。就是以前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也没有像张居正这样后世凄惨的。可是他已经无法回头,只因他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张居正,只因他还想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帝国的意志,而不是一直难得糊涂,一直做皇权下的木偶和器具。

或许他在开始为政之时,就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了。天下汹汹,万夫所指,威福自作,祸压宗族。虽芝兰挡道,吾亦锄之。无用的道德君子,就任由他们去骂吧。

古典的政治生态之下,个人和宗族,家长和家庭永远无法脱离。大臣们为王朝,为国家出力,总还有个限度。聪明人不是不知道王朝的弊端是什么,不是不明白国家为何越来越衰落。比如明朝,宗藩冗杂,耗用国资。流民失索,土地兼并。可是谁会去捅马蜂窝呢?况且有功名的读书人,本来就是国家政策漏洞的受益者。知道自己十载寒窗的困窘,却未必会直面庶民的苦难,有忍辱负重的大勇气。士人的虚伪和贪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为臣子,为政治家的张居正大写着光辉着,为儿子,为父亲丈夫的张居正却还小写着羞愧着。对老母的侍奉和儿子的厚待,何尝不是对他们日后祸端的预见。从他夺情挨骂的那些时刻,恐怕他就能预见到自己悲怆的命运无法避免了。

为国家沽名买直,挨顿庭杖,还能得士林夸赞,也不算是亏本的买卖?可是忍辱挨骂,负重致远,诚心实事呢?戚继光困窘,曾省吾受刑,张居正抄家。为这样的王朝,让宗族受辱。张居正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张居正的变法,终究只是为王朝续上了一口气。如同无数失败的改革家一样,黑白虚实之间,朝向光明的救时能臣总是孤独的,永远是失败的居多。悲剧性的命运与他们如影随形,悲怆凄凉的味道就如同帝国黄昏的余晖。执拗的汉太尉李固,恐惧的唐相武元衡,怒吼的宋相章,疑惑的孤臣林则徐,凶横的疆臣左宗棠。那个为自己夺情而徘徊的张居正,为文官的指责而羞愤的张居正,从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却是这些人里面,在我心中光辉最为灿烂的一个。

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惨痛悲凉,却不能止其雄心。已是人间富贵的结局,却走向了一条不能回头的绝路。在明清帝国的时代轨迹之下,一个能忠诚信念,彻底燃烧自己的人多难。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帝哀叹:“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这句话何尝不是一句黑色而冰冷的预言,慢慢死去才是帝国的宿命,从来没人能真正的挽救一个帝国。张居正的身后凄惨,才应是明清帝国政治生态的正常现象。我们有过这样能忍辱受骂做实事的人,我们却指责他,羞辱他,让他们慢慢的孤独凋零,受尽耻辱。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黄得功等又想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双方剑拔弩张。“时人为之语曰: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在农民军中绰号翻山鹞),闯仔不和谐(黄得功号黄闯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原注:邢夫人也),亏杀老媒婆(原注:史公也),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①史可法出兵配合清军“讨贼”的计划全盘落空了,他伤心备至,亲自赶往高军营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为兴平世子,外甥李本深为提督,胡茂祯为阁标大厅(即中军),李成栋为徐州总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来是史可法增进同高部将士感情的一个机会,然而史可法却因为高部是“流贼”出身,坚决拒绝,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②由此可见史可法政治偏见之深和不通权变。顾城,南明史。作为大臣的史可法单论气节肯定是无二的,但到了做事也不免沾染明末士人的那一套。这等情况,已经不能单纯说是政治偏见了。而是帝国末日的政治生态下,重名过于重实,单纯以道德视角和个人好恶来处理政事的咄咄怪状实在是一种大风潮,史可法也不能免俗。都混成老媒婆了,这阁部的地位,真是奉娇子一样捧军阀啊。

张居正死后不过几十年,大明帝国开始坍塌。他们那代人曾经拥有的实干精神,终于化为了士人的空谈和武夫的盘算。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都间接死于明朝手中,仇恨的种子开始埋下。努尔哈赤在三十多年中厉兵秣马,未尝有一日不怀着窥伺报复明朝之心。建州女真的兵锋越来越锐,横行于白山黑水之间,威慑蒙古诸部和远东的朝鲜。他的野心,也日盛一日。那个虚伪而庞大的帝国,在马刀下也会战栗吗?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惨败辽东,将士埋骨在冰天雪地之中。帝国惊慌失措,大臣再也无法装睡了,梦醒了。

又二三十年,铁马冰河,天下汹汹。卢象升悲愤战死,杨嗣昌忧惧而亡,崇祯帝在北京上吊,万历所偏爱的福王在洛阳被人煮了,南明的一个个小朝廷还在党争的大路上死不回头。士人们大多指点江山而不能实行,空言高义而不能担当实务,爱好自命清高却不忍瑕疵,空言道德占据高位而不能有为。再也没有多少士人能像张居正那样挨着骂做着事,为朱家的江山出最后一口死力了。武将们同样如此,名将凋敝,军头们挟兵自重。左良玉,贺人龙,江北四镇。东汉魏晋的可怕梦靥,再次重袭。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笔里江山,纸上纵横,口中玄黄,所谓士人陋习,真是看多了,看腻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大家都学聪明了,君子有口,何必用手?没了朱家老板,还有别家老板,大不了我装傻装疯去当隐士去,让儿孙安心出仕妆点新朝。天下汹汹,与我何干。忍辱负重,尽力为事,呵呵。有富贵退路的时候,不要退路,把事做绝,再难有这种人了。

1646年5月,明朝宗室十七人被斩杀于京师菜市口。这一年,距崇祯自尽只有两年。隐士们依旧在他们的书中指点江山,在马刀下震颤的士绅们依旧被新朝感动到涕零,真心或者假意。许多志士到死也没弄明白这么多王爷和名士怎么就没一个能抗得住呢?

大明帝国的黄昏之下,最后也是最成熟的封建帝国大清已经半遮半掩的登场了。它更加强大,也更加邪恶。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加漂亮。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熊十力这样评价张居正,我想是不算过分的。

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世间再无张居正。

一个真真正正的独夫,自绝于士林,自绝于宗族,唯独没有辜负国家,辜负朱明皇室。不知道万历帝在被清流言官们轰杀成渣,为帝国生态下的文官们困扰不已的时候,有没有怀念他那个太阳一般耀眼的张师傅,怀念那个从不退缩爱脱帽子,永远矗立在殿堂中央的俊朗奇男子。

ps:不要忘了点赞和关注啊。。。。

一些闲话,当年明月的有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但他关于张居正的描写还挺出彩的。万历帝身形矮胖,酒色侵骨,身体是真的有病,毕竟明朝诸帝,被挖出来烧的好像只有他。

李光地本人人品如何,不用多言。给康熙帝上的文章,堪称高逼格的拍马屁。历代的清帝,其实也是慢慢朝着道学宗主,圣王合一这条路前进的。

有谁会做图的,来一张宫室黄昏下的故明大臣背影走出故宫图,和这个答案相得益彰啊。有这个想法的,请私信我。。。谢谢。。

========================我是分割线========================

潘博:“汉唐以来,以功业炳史册者夥矣。至若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则惟明张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万之际,明之政已驰矣。自世宗西内静摄,君荒于上,臣纵於下,将嬉于边,士嚣于庠。纪纲万事,群堕于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祸,将隐中于晏安无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涣散之孰,非有整齐严厉之法不足以其积久疲顽之习。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奋乾刚,行独断,宫府内外,一听于己。赏罚予夺,悉决于心。不以逼上为嫌,不以死权为讳,推其意岂不以为大丈夫。亦即乘时遇主,得行其志矣。则天下之责当于我任之,任之而当,虽挟无上之威权而不疑,任之而不当,虽蒙莫大之戮辱而不悔。夫岂特无保爵位顾妻子之心即邀名誉之心而亦无之。所患者,吾志不行,事功不立,而至于众谤于生前,奇祸发于身后,则已于任事之初,逆睹而熟计之矣。呜呼,世之君子,欲立非常之功,则莫务为一切之计,莫徇众人之论,当机而立断,独立而不惧。”孟森《明史讲义》:“(清太祖)至万历四十余年稍稍传说,已立国僭号,亦不以为意,直至入犯辽,沈,然后举国震惊。庙堂若有留心边事如居正其人,何至愦愦若此?”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失去、得到】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谥文忠。张居正死了,皇帝十分之悲痛,这是真的,毕竟一个人陪伴了自己那么久,干了许多事,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很是哭了几场,甚至有几天悲痛得上不了朝。悲痛之余,他还下令抚慰张居正的家人,并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一时之间,全国处处都是哀悼之声。但以他和张居正的关系,和从前那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太有感情也是不可能的,所谓十分之悲痛,其实也就悲痛十分钟而已。所以在短暂悼念之后,长期清算的时候就到了,六月份张居正死,十二月份就动手了,当然,对手还不是张居正。事实上,在当时的朝廷里,最为人忌恨的人,是冯保,张先生好歹是翰林出身,一步一步熬上来的,冯太监这样一步登天的人,要不是后台硬,早就被唾沫星子给淹死了。现在张居正死了,但冯保似乎还是很镇定的,因为小时候冯保经常陪小皇帝玩,万历也对他很亲热,不叫他名字,只叫他大伴,关系相当之铁,所以他认为,纵使风雨满天,天还塌不下来。然而天就塌下来了,十二月有人告他十二大罪,几天之后当年的那位小皇帝就在告状信上大笔一挥,下了结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冯保措手不及,当时就晕了过去。冯保同志敬请节哀,蠹国虽是胡说,欺君却是事实,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排在万历最讨厌人榜的第二名,仅次于张居正,因为这位仁兄一直以来都在干一件万历最为讨厌的事情——打小报告。自打掌权后,冯保就以二管家自居了,但凡万历有啥风吹草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李太后,什么斗蛐蛐、打弹弓,包括喝醉酒闯祸的那一次,都是他去报告的。在我小时候,这种人一般被叫做“特务”,是最受鄙视的。到了万历那里,就成了奸贼,年纪小没能量,也无可奈何,长大以后那就是两说了,不废此人,更待何时?冯保闯了这么大的祸,竟还如此盲目乐观,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当官当久了,就会变傻,并产生一系列幻觉,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最后稀里糊涂完蛋去也。不过看在小时候陪自己玩过的份上,万历还是留了一手,安排他去南京养老,也没要他的命。这是冯保,张居正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张先生在朝中经营多年,许多大臣都是他的人,现在刚死不到一年,立刻翻案恐怕众怒难犯。更麻烦的是,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也是张居正一手提起来的,自然不肯帮忙,要想整治张先生,谈何容易。然而很快,万历就发现自己错了。种种蛛丝马迹表明,除自己外,张先生还有一个敌人,一个他曾无比信任的人——张四维。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复仇故事,在真相揭开前,张四维已隐忍了太久。张四维,字子维,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看起来,这不过是份普通的官僚记录,但实际上,他的背景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张四维的父亲,叫做张允龄,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商人,不算什么人物,但他母亲王氏却不同凡响——王崇古的姐姐。也就是说,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外甥。之前已经说过,朝廷实力派人物杨博也是山西人,而且他的儿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儿,也就是说,杨博的儿媳妇是张四维的表妹,看上去比较复杂是吧,后面还有。后来张四维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张甲徽,一个叫张定徽,他们两个几乎同时结婚,老婆却是亲姐妹——杨博的两个孙女。什么叫特殊利益集团,相信你已经明白了。王崇古是宣大总督,杨博是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位高权重,却并非张居正的人,还经常对他颇有微辞。舅舅和亲家都这样,张四维的立场自然也差不多。当然,张四维的这些路数张居正都很清楚,所以早在万历三年(1575),他就推荐张四维进入内阁,成为了大学士,也算是先下手为强,卖个人情。然而这一次,他终于犯了一个错误,一个他的老师曾经犯过的错误。十年前,徐阶推荐高拱入阁,认为能卖高拱一个人情,十年后,张居正也这样想。但事实上,张四维远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在这个人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秘密。五年之前的那一天,殷士儋大闹内阁,要和高拱单挑,张居正劝架,却也挨了骂,正是在这场闹剧中,张居正坚定了除掉高拱的决心,但与此同时,他似乎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殷士儋会在那一天突然发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那一天之前,殷士儋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高拱准备赶走他,换一个人入阁。实在是忍无可忍,殷学士鱼死网破,这才算雄起了一回。而那个由高拱安排,入阁顶替殷士儋的人,正是张四维。对于这份五年之后迟到的邀请,要他感恩戴德,实在比较困难。好了,这起迷案就要水落石出了,我们现已掌握了如下四点:1、王崇古与高拱关系紧密,他的职务是由高拱推荐的。2、张居正准备解决高拱之时,杨博曾亲自上门,为高拱求情。3、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外甥,也是杨博的亲家。4、高拱曾推荐张四维入阁,以取代不听话的殷士儋。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四维是高拱的亲信,一个由始至终,极为听话的亲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张居正联合冯保赶走高拱的时候,一道阴冷的目光正投射在他的背后。当然,自信的张居正是绝对不会在意的,在得意的巅峰,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于是当内阁缺少跑腿的人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四维,那个看上去极其温顺听话的张四维。之后的一切,就是顺理成章了,张居正活着,他无能为力,现在人死了,该是行动的时候了。万历十一年(1583),陕西道御史杨四知突然发难,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就如同预先彩排过一样,原先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的诸位大臣一拥而上,把张居正从五、六岁到五十六岁的事情都翻了出来,天天骂日日吵,唯恐落后于人。眼见群众如此配合,万历自然也不客气,立刻剥夺了张居正的太师等一切职务,并撤销了他“文忠”的谥号。之后不久他更进一步,抄了张先生的家。之所以搞抄家,原因只有两个,愤怒,以及贪婪。在万历小时候,张居正经常对他提出一个要求——勤俭。每年过年的时候,万历想多摆几桌酒席,张居正告诉他,国家很困难,应该节俭,万历表示同意,皇帝进出场合多,万历想多搞点仪仗,显显威风,张居正告诉他,这些把戏只会浪费国家资源,搞不得,万历表示同意。在张居正死前,无论万历对他有何不满,也就是个工作问题,然而随着检举揭发的进一步进行,皇帝大人惊奇地发现,原来张先生的日子过得很阔,不但好吃好喝,而且出门阔气无比,还有顶三十二个人抬的轿子。让我省吃俭用,你自己过舒坦日子?还反了你了!而在愤怒之后,就是贪婪了,毕竟皇帝陛下也要用钱,被卡了这么多年,不发泄实在对不起自己,抄家既能出气,又能顺便捞一把,何乐而不抄?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抄家正式开始。其实说起来抄家也没啥,抄家的人家多了去了。倒霉了就抄家,抄完拉倒,今天你抄我,明天我抄你,世道无常,习惯了就好。但是张家的这次抄家,却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惨剧,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四月底,司法部副部长丘橓由北京出发,前往张居正老家荆州抄家。本来也没什么,人到了就抄好了,可是破鼓总有万人捶,对广大官员们而言,看见人家落井,不丢一块石头下去,实在是件太难的事情。原先毕恭毕敬的地方官听说张居正倒了台,为了在抄家中争取一个好的表现,竟然提前封住了张家的门,不准人转移财物。这么一搞,不但财物没能转移,连人也没转移,因为张家的几十口人还躲在家里,又没有粮食,但这似乎不关地方官的事,于是等丘部长抵达,打开门的时候,他看见的,是十几个已经饿死的人和几十个即将饿死的人。没关系,饿不死的,抄家也可以抄死你。经过几天的抄家统计,从张居正家中共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如此看来,张居正在搞政治的同时,也没少搞经济。但总的来说,还不算太过分,和他的前辈严嵩、徐阶比起来,也算是老实人了。没办法,大仇未报,人家本来就是冲着人来的。很快就传出消息,说张居正家还隐藏了二百万两白银,不抄出来誓不罢休。于是新一轮运动开始,先是审,审不出来就打,打得受不了了,就自杀。自杀的人,是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但在死前,他终于发觉了那个潜伏幕后的仇人,并在自己的遗书中发出了血泪的控诉:“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愿他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所谓张凤盘,就是张四维,所谓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相信读过书的都能明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还顺道拉上了万历。这就是张敬修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呐喊。但张敬修不会想到,他这一死,不但解脱了自己,也彻底解脱了张居正,以及所有的一切。张敬修一死,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一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世间已无张居正。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