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融汇与深耕:第四回“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纪要

2018年12月8日,由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回“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顺利举办。交流会发轫于2016年3月,2017年6月、2018年6月相继举办了第二回与第三回活动,并确定了现在的会议名称。交流会旨在为六朝历史与考古领域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学术观点、促进思维碰撞、增进学术联络的平台,以期对整体的六朝研究有所推动。截止本回,已有40人次参与了历次的发言、报告及评议,与会学者涵盖中、日两国的13所高校与科研机构,逐渐成为六朝史研究领域内较为稳定的青年沙龙活动。

本次交流会共有五场专题报告,文章选题各异,所涉领域广泛,论点独具见解。上午的会议,首先由南大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的博士生段彬进行了开场说明,对交流会的由来与旨趣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之后,由两位报告人围绕六朝都城建康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专题报告。

交流会现场

第一场报告的发言人陆帅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他的报告题目是《鸟瞰与近观:六朝建康研究的学术脉络及其反思》。报告人首先对六朝建康研究已有的几篇综述性文章进行了回顾,指出这些先行成果在汇聚文献、整合资料方面居功至伟,但对于六朝建康城研究思路的生成、演化揭示有所不足,并且随着基础研究的日渐完善、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研究角度的更新,近年来海内外学界在建康城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思路与新趋势,作为最新的学术增长点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六朝建康城研究的学术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讨论。接下来,报告人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相关论述。

第一部分针对从唐代许嵩到民国朱偰1400年间历代舆地方志中有关六朝建康的文献载录与朴素研究的状况展开分析,特别指出了对于六朝建康研究最重要的文献——《建康实录》,有必要采取史料批判的态度,对其中资料加以区分和审视;对于长期被学界奉为圭臬的《金陵古迹图考》,同样需要持审慎的态度给予客观认识。

第二部分,报告人立足近百年来的文献研究,对六朝建康历史话题的形成进行了梳理。报告人认为,日本研究者长期关注都城、宫城的结构形态与政治、礼仪出发的设计理念,注重建康与汉魏洛阳、长安,日韩都城的比较研究;而中国研究者在各类基础性研究与宫城位置的审定上倾注了大量精力,但研究的终极关怀、理论与研究意识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报告人还特别提及了以东南大学刘敦桢、郭湖生为首的一批非传统史学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他们以城市规划为特色的研究角度以及所形成的丰富图像资料值得加以重视。

第三部分,报告人从新材料与新思路出发,对区域性的考古新发现、考古材料的发表情况进行了回顾,认为对考古资料的利用和研究的微观化、精细化、区域化,是目前六朝建康研究的新动向与学界的共识。一方面,将建康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的研究思路在近年来得到了重视,例如随着中村圭尔“都城圈社会”理论的提出、张学锋对于葬地与都城空间关系的探讨、胡宝国对会稽与建康之间士人流动等问题的观察等等;另一方面,建康内部的区域研究近年来同样方兴未艾,如魏斌关于建康东郊的讨论、小尾孝夫关于江北区域的分析、许志强关于六朝长干里的复原等等。不过,目前仍存在一些亟需思考的问题,比如“都城圈”的边界如何界定?建康内部的区域具体如何划分?都市研究理论是否缺失?个案研究的持续性如何维持?

第四部分,报告人对建康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在文献整理与具体研究方面计划开展的工作。

交流会现场

第二场,由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副教授陈刚进行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数字化·系统化·可视化:六朝建康数据库建设的思路、现状与展望》。报告共计分为六个部分。引言中,报告人首先介绍了六朝建康历史地理信息化研究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包括收集与整理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的相关成果与数据资料、探索区域(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与建立六朝南京专题数据库及WebGIS系统、编研电子版《南京历史地图集》(六朝图组)、构建六朝建康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报告人在第二部分中从概念与内涵入手,阐明了建设六朝建康数据库的意义,介绍了从单机版GIS到WebGIS、从文本数据库到GIS数据库的技术应用状况。第三部分,报告人根据具体的内容与结构,针对建构“人—事—时—地—物”一体化的时空数据框架的设想进行了探讨,展示下目前已完成的六朝建康历史地理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

第四部分,报告人就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介绍了绘图、CAD制图和GIS制图的几种工具,重点介绍了GIS制图的优点与制图流程;随后,报告人演示了几种数据建库的方法,推荐学者们使用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研发的DocuSky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平台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第五部分,报告人以文献、地名建库为例,展示了“会稽郡政区沿革图示”、“六朝时期‘丹阳郡’的行政变迁”、“六朝时期‘建康县’地名记录”等案例的实践情况,汇报了《建康实录》文献数据库与六朝建康历史地名建模建库研究的具体方法、现有成果与前景展望。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思考部分,报告人指出,相关研究目前仍存在研究团队力量有限、经费较少、未能形成持续发展的系列成果等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六朝建康考古新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涌现,数据库内容与开发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扩大学术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多学科交流,吸引更多学者参加到信息化研究的行列中来。

报告人:陈刚、陆帅

下午的会议由三场专题报告和相应的评议构成,在这之后,参会人员和旁听同学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综合讨论。南大历史学院考古系的博士生张今主持了下午的议程。

第一场,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赫兆丰报告了《史传体例与史籍传承:〈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作者发现今本《宋书》卷四一《后妃传·宣贵妃传》存在明显的亡佚和辑补情况,文本流变情况较为复杂,涵盖了传文原文的回补、篇章移接、错页等多种文献流传问题。首先,作者明确了原本《宋书》确有《宣贵妃传》一篇,证据有三:一,南宋绍兴间江南重刊北宋监本、宋元递修本、明万历中南监本的目录中均有《宣贵妃传》,且附在《孝武文穆王皇后传》下,《南史》卷一一《后妃上》篇目与此相同;二,宣贵妃生前颇受宠爱,身后葬仪也极尽哀荣(包括进号、仪仗、谥号、立庙等),且其子刘子鸾“爱冠诸子”,这些现象都使得宣贵妃有资格被单独立传;三,《宣贵妃传》的最早撰写者应该是徐爰,徐爰擅长揣度君王心理,且在贵妃殁后上《宣贵妃立庙议》,故他在编写《宋书》时给贵妃立传十分合理。在明确了《宣贵妃传》有目无文的前提下,作者比勘了《宋书·刘子鸾传》和《南史·宣贵妃传》,发现今本《宋书·刘子鸾传》是由原本《宋书·宣贵妃传》和《宋书·刘子鸾传》两部分拼接而成的。作者将《宋书·刘子鸾传》的文本分为ABCD四部分,其中C部分是大段的对于宣贵妃葬仪的介绍,包括孝武帝《拟李夫人赋》的原文,而这重写法是不符合《宋书》及刘宋以前正史皇子传的书写体例的,由此可证C部分并非《宋书·刘子鸾传》的原文。关于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定型时间,作者推测是在北宋嘉祐校史之前即已完成。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则是受手抄本文化影响积累而成的古书错页。最后,作者找出了《文选》卷五七李善注中保存的三条《宋书·宣贵妃传》佚文。

报告人 赫兆丰

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于溯对赫文进行了评议。评议人主要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对作者结论的疑问:一,从《宋书·后妃传》目录的体例看,只有皇后和皇帝生母有资格被设传,宣贵妃并不符合这一条件;二,赵翼早已指出《宋书》有“带叙法”,即在某人传记中插入别人事迹,赫文指出《刘子鸾传》中窜入关于宣贵妃大篇幅的描写并不能支撑其论点;三,沈约对前人工作颇多意见,其中就包括“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即他认为有的传不应该存在,这其中可能就包括了《宣贵妃传》;四,《宋书》中“类《宣贵妃传》”的情况还有不少,赫文指出《刘子鸾传》中传主和贵妃文本比例失常的现象并非个例。最后,评议人认为《宋书》在最后定稿时被沈约做了较多的修订,为了追求义例的整齐,沈约可能放弃了许多单独立传的文本,而将它们散置在各处,《宋书·刘子鸾传》即为一例。

评议人 于溯

第二场,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岳涌报告了《东晋温式之墓志的再认识》。东晋温式之墓志出土于2001年,是继张镇墓志后江南地区发现的第二方东晋碑形墓志。志文记载了太原温氏四世14人的婚配,且大多史籍无载,作者基于此,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作者依据《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温氏谱》补墓志缺字,并结合文献梳理高平李氏、琅琊王氏、陈国袁氏中参与温氏婚配诸人的行迹;第二部分,针对墓志记载的温式之“晋故散骑常侍新建开国侯”,作者根据《晋书·武帝纪》载泰始二年(266)诏:“五等之封,皆录旧勋。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邑十分之一。”推断温式之无功而受封“新建开国侯”应为推恩爵,受封时间在平定苏峻叛乱后。第三部分,对于温式之兄长放之请求出仕交州,作者认为此为求财之举。余论部分,作者对温峤以降太原温氏在东晋朝权力结构中流于边缘的现象进行了申说,出土墓志所见婚配情况便是最好的证明。

报告人 岳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邓玮光对岳文进行了评议。首先,评议人指出了作者所引用《搜神记》的一则异文。接着,评议人认同了对于温式之所封爵位为“推恩爵”的认识,并补充了《晋书·刘弘传》的一条史料,以为更为接近温式之的情况。对于温放之求交州目的在于求财,评议人也表示赞同,同样的叙述还可见于《晋书·王允之传》中王恬出豫章时的情形。但在《晋书》和《晋阳秋》中,因家贫求官者大多只能求得县级长官的职位,放之竟可为交州刺史,评议人对此表示了疑问。最后,考虑到温氏家族墓自发掘以来,几座墓的归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定,即使是出土了温峤墓志的M9现在看来也可能并不是温峤之墓,于是评议人就东晋时期家族墓葬的排列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象山王氏、仙鹤观高氏、司家山谢氏、吕家山李氏、老虎山颜氏等家族墓葬一同进行比较,也引发了在场参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评议人 邓玮光

第三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博士生董浩晖报告了《砖柱墓与六朝时期赣水流域的人群》。作者先对赣水流域砖柱墓墓葬形制进行了类型分析,认为砖柱这一建筑传统是赣水流域特有的文化传统。随后,结合赣水流域墓葬出土文字材料梳理了这一地区主要的家族和姓氏,并通过史籍明确了赣水流域人士在六朝政治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建康和三吴士人眼中的形象。

报告人 董浩晖

南京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博士后韩茗对董文进行了评议。评议人认为,作者在撰文时有“结论预设”之嫌,这也许会在他对考古材料进行选择、分析时产生干扰。此外,器物类型学分析的缺失也为第一节类型学分析的可靠与否埋下隐患。评议人结合自己对六朝青瓷产地的研究,展示了更为多样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评议人 韩茗

综合讨论环节,参会学者与旁听师生对今天汇报的各个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会议气氛相当热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应邀对会议论文进行评论。对上午两场关于六朝建康城的报告,张教授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朱偰先生对于道光后著作的利用十分显著,这与元、明地志的史料价值应当有所区别;二,南、北朝文化相互间的影响孰大孰小一直为人争论,制度方面的讨论和文物体现的变化似乎并不一致,随着六朝建康城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可以在城市营建层面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三,通过陆帅的学术史梳理,可以清晰看到考古学、历史学学者终极关怀的不同,这对今后研究者的取向也有启示作用。

综合讨论

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

对于赫兆丰的报告,张学锋教授认为《宋书·宣贵妃传》“有目无文”是最核心的论据,其余材料皆是辅助,而评议人对于这一关键论据也没能有力的驳倒。对于岳涌的报告,陆帅指出还可关注温氏在八王之乱中的表现,他们与司马越集团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温氏在西晋和东晋不同的政治际遇。此外,参会人员和旁听同学也都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意见,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明年仍会继续举办。交流会秉承跨学科交流的宗旨,争取在六朝研究主题下构建一个去浮言、多实证、鼓励批评的交流平台,希望今后能够在会上结识更多的六朝史青年学者。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