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厉害,奈曼的这个人被写进内蒙古40年历史,还上了内蒙古日报头版
网页截图:
原文如下: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7年,我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813.54亿元,是1978年的99.2倍。其中,农业产值1434.7亿元,是1978年的76.3倍;牧业产值1200.6亿元,是1978年的142.6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40年,是我区农牧业全面发展的40年,是我区农村牧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更是我区农牧民生活得到质的飞跃的40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三农三牧”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农牧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敢闯敢试 改革激发新活力
滔滔黄河百转千回、一路向东,经过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后,掉头南下,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湾。
1978年,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一位叫赵丑女的农村妇女大着胆子承包了村里的14亩土地;当年年末,黄河北岸的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也给社员每人划分了2亩“口粮田”……或许当时赵丑女和中滩公社的社员们不会意识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两件事,竟然成为自治区农村牧区改革的实践起点。
我区是率先进行农村牧区改革的省区之一,1979年我区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1984年我区将农村牧区的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不定期”明确为“15年”,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粮食自给,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也没能阻挡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乡奈曼杖子村的村民吴品贵劳作的热情。
“现在土地确权了,承包证也拿到手里了,家庭成员情况、承包地确权总面积、承包地块坐落、地块示意图等信息要啥有啥,终于可以放心大干一场了。”自从得知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喜讯,吴品贵便四处找亲戚邻里帮他出主意,修建梯田、种植大扁杏。
土城子乡位于奈曼旗南部山区,多属坡耕地,再加上土地承包即将到期,村民心里没底,不敢种植大扁杏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这回有了新政策作保障,吴品贵打算明年开春和其他村民小田拼成大田,大规模修梯田种大扁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新一轮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吃上了“定心丸”。
处处能赚钱,季季是农忙,一改往日闲,欢笑奔小康。这是在农村牧区流传的顺口溜。改革开放在全区各地的田间牧野不断释放动力活力,新科技、新产业、新项目正雨后春笋般在农村牧区涌现,演绎着现代农牧业的精彩华章。
从“吃粮靠调”到“国家粮仓” 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
沃野平畴,见证历史。
“那时地里也没什么经济作物,大伙儿要想增加收入就得在粮食上动脑筋。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大力抓粮食生产,不断引进和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品种。”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民牛兴国对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齐心抓粮食生产的场景记忆犹新。
上世纪80年代初,杭锦后旗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热情高涨,纷纷努力提高产量,一方面为了自己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多交售公粮。1984年,牛兴国的两亩套种玉米的小麦地产量上了2000多斤,成为了“吨粮田”,引起了轰动。接下来几年时间,经过农技专家进一步试验总结,一套包含作物品种、种植密度、水肥控制、种子化肥分层播种等多项农业增产技术综合配套标准化的“吨粮田”生产模式开始在河套地区大范围推广。当时由于粮食产量高,甚至一度出现了卖粮难。
改革开放初期,我区粮食生产的发展仍滞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为此,198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当时自治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各地都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来抓。到1990年,困扰我区多年的粮食自给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结束了20多年“吃粮靠调”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投入的加大,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全区总播种面积9014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4190千公顷,增长86.9%;1978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仅有81公斤,到2017年全区平均亩产高达321公斤,单产水平提高近3倍。
2005年,我区成为了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2008年,我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进入全国前10位,每年可调出粮食1000万吨,从吃返销粮到自给自余,我区成为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粮食生产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到2017年,我区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5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今年,在克服局地较重自然灾害影响下,我区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量预计仍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实现“十五连丰”。我区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
传统迈向现代 畜牧业实现高质量腾飞
从“吃大锅饭”到“大包干”再到发展合作社,改革开放40年间,每一次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都让巴林右旗牧民尝到了甜头。
1980年,巴林右旗在全国牧区中第一个推行“包畜到户”生产责任制,把全旗40多万头牲畜全部作价归户。1982年,旗里又推行草原责任制试点。1984年,自治区将巴林右旗经验在全区推广,使自治区成为全国五大牧区中改革的先行者。1984年与1978年相比,巴林右旗牧业产值增长了近4成。
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1984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养畜的“大锅饭”的问题。1989年我区落实 “双权一制”,解决了牲畜吃草场的“大锅饭”的问题,形成了初步适应我区畜牧业经济的经营体制。草畜双承包就像一把“金钥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开启了牧民们大干快富的大门。1989年,全区牲畜头数首次突破5000万头(只),到1999年达到7436万头(只)。
去年,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罕乌拉嘎查、宝日胡舒嘎查2个嘎查的6户牧民拆除整整围了20年的网围栏,“整编”了1.2万亩草场,决定抱团向现代化牧场进军,他们将家中2037只羊、111头牛、155匹马、26只山羊及棚圈,全部入股统一经营,成立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今后咋发展?合作社召开理事会达成共识:减羊增牛。合作社发起者巴音孟克说:“我们都认为,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发展才是畜牧业的出路。我们下决心整合资源,抱团取暖,实现生态恢复、牧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在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区始终以草原生态保护为前提,提出并实施了“稳羊增牛”战略,着力打造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畜产品结构体系。
当前,我区优势畜产品正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集中度达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全区加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五大畜种为主的主推和配套标准达到108项,畜牧大县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到3735万头(只)以上,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由35%提高到60%以上,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2017年,全区牲畜存栏量达到1.26亿头(只),连续14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是1978年的3倍;肉类总产量达到267.6万吨,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总产量达到693万吨,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业已成为我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李昱宏
审核:王爱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20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12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09-30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09-30
解密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09-16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