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建昌的历史变迁

早在夏、商时期,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将领土分九州。建昌境域初为冀州,后为幽州的墨胎氏为君主的孤竹国属地(国都在今河北卢龙)。周代实行分封诸侯制,在西周时期,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770年,此地属周的诸侯国燕国(治所今北京)领域。东周的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燕国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建昌属辽西郡(治所今义县西的阳乐)地。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初归山戎,后并入东胡。公元前222年,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岭上大凌河流域建昌一带属右北平郡(治所河北蓟县无终);岭下六股河流域一带,归辽西郡(治所辽宁义县的阳乐)。

汉代实行洲制,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建昌属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治所平钢(今内蒙古宁城县),西部白狼水(大凌河)流域,即岭上归白狼县(今建昌镇南,章京营子)所辖;东部岭下六洲河(今六股河)流域属文城县(今巴什罕土城子)所辖。东汉时(公元25年至220年)建昌仍属幽州刺史部,西北部岭上被鲜卑部占据,东南部岭下划入辽西郡(郡址在义县西的阳乐)所辖。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220年至265年)建昌的岭上地区仍属鲜卑地,岭下归魏的昌黎郡(今义县)所辖。

晋代仍为州郡制,公元265年西晋统一全国后,将辽西一带划归平洲(今辽阳),此时岭上归鲜卑字文部所属;建昌东岭下、南岭下属平洲昌黎郡(义县)管辖,后来被段部占领,最后为慕容部所据。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6年至420年)的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先后皆为平洲昌黎郡(郡址龙城,今朝阳)管辖。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都属营州(今朝阳)建德郡(治所白狼城今建昌街南章京营子)石城县(今喀左白塔子)管辖。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建昌一带归柳城郡(今朝阳)管辖。唐朝(公元681年至907年)实行道州制,建昌属河北道营州管辖。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以后,建昌属燕国营州,后为契丹割据。

宋代的北宋时期(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建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实行道州制。建昌岭上属辽国中京道大定府(治所今内蒙宁城西城里村)潭州龙山县(治所今喀左县白塔子)管辖;岭下属隰洲海滨县(今绥中城北古城寨)管辖。公元1115年,居住在东北北部的女贞族,由完颜阿骨达(金太祖)统一了各部建立金国,建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于1125年金灭辽,占领了祖国北部的大部领土,改道州制为路州制,建昌一带属北京路大定府(内蒙宁城西城里村),大凌河流域及六洲河上游归利洲(今喀左大城子)龙山县(喀左白塔子)所辖,南岭下黑水河流域及云山洞一带归宗州(辽时由来州改为宗州)海滨县,(今绥中城北古城寨)管辖。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蒙族各部,建立大元帝国,公元1279年元朝平金灭宋,统一中国后改路州制为省路制。在东北设辽阳行省(治所在东宁府今辽阳)。建昌一带属辽阳行省大宁路,岭上归龙山县管辖;岭下六股河流域瑞云山(今大屯云山洞)一带归瑞州(唐建威州后改瑞州)管辖(治所今绥中西南前卫)。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初时沿用元的旧制,洪武20年(公元1387年)废元省路制为省府制,边疆为司卫制,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建昌一带属京师大宁都司营州(治所龙山今白塔子)中屯卫管辖。在永乐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将大宁都司迁往侏定,把宁地赐给三卫(太宁卫,朵颜卫,福余卫)实胥入乌梁海势力范围(治所内蒙翁牛特旗红山),从而此地基本荒废(后名蒙古部牧场)。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兴京(今辽阳)建立后金,于1644年灭明建立清朝,迁都京师(今北京),清仍用明时省府旧制。建昌一带在明末的后金时期就归清属,公元1629年蒙古王公苏布地,从叔父色楞率所部5千人到原大宁废境游牧。归属清廷后,于天聪9年(公元1635年)苏布地被授为喀左旗扎萨克(旗长),治所喀左关大海。二任扎萨克其塔特迁旗驻地到南公营子,下辖九参领53个佐领53个骁骑校(包括今建昌,喀左,凌源市地境)。从此建昌一带,即为喀左旗所辖。这时清朝对此实行蒙旗制。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廷借地安民,奖励内地汉民到此开垦,又允许蒙民吃租,谓之"一地养二民",因此本境内居民日益增加。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塔子沟(满语含义是涂泥沟,今凌源镇)设塔子沟厅(以驻地命名)这时建昌一带属直隶省承德州(雍正11年设)塔子沟厅管辖。

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正月14日,将承德州升为承德府,塔子沟厅改设为建昌县,治所塔子沟(今凌源镇)。县衙设史、户、礼、兵、刑、工六房。下辖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热水汤、小城子、大城子、宋杖子、哈叭气、双庙、三官甸子、东大桥、老爷庙、羊角沟、六官营子、赤里赤、和尚房子、玲珑塔、二道湾子、平房子、大屯、从杖子、黑山科、白枣林子、汤神庙、山咀子、喇嘛洞、北炉、三十家子、沟门子、河络汤沟、山甸子、佛爷洞、盘岭、叨尔磴、药王庙、茶棚、四官营子等43个乡、185个牌。乡有乡约、牌有牌长。此时建昌一带隶属直隶承德府建昌县管辖。嘉庆16年(公元1860年),设牤牛营子巡检司署,驻地牤牛营子(今建昌镇),管理东南乡(塔子沟东南各乡概称)一带。

公元1906年奉诏于朝阳设朝阳府,下辖建昌、绥中、阜新、朝阳、建平五县。从而牤牛营子巡检司所属之地直到清末一直隶属省朝阳府建昌县管辖。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仍沿用旧制。1913年(民国2年)将承德府改为热河特别区。1914年(民国3年)内务部下令统一全国行政区划名称,实行省县制。在承德设热河道。因本建昌与江西建昌重名,改建昌县为塔沟县(以驻地而得名)改后建昌县绅士以为"塔沟"二字欠文雅,考据凌河三源当时皆出建昌县境内,逐仿洮沅、沁源之例,又于同年请准政府改为凌源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1933年春(伪大同2年),凌南一带也沦为日伪统治区,1931年初由地主汉奸组织了为日本侵略者效劳的"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8月撤销维持会,恢复凌南设治局,9月正式改为凌南县。此时日伪实行县旗分制,县公署置一科四局,即总务科、实业局、财务局、警务局、教育局、另有自卫团。县下初为沿用民国的区牌制,公元1936年(伪康德3年)确立保甲制,原5个区为5个保,保有保公所和保长。保下共辖48甲,甲有甲公所和甲长。旗公署以下也置三局一团,即印务局、警务局、度支局,保卫总团。此时建昌县总面积为3967平方千米,总户数36978户,总人口227392人。

公元1937年3月(即伪康德四年),凌源县、凌南县"两凌"合并实行街村制,复名建昌县。县署驻地牤牛营子(建昌镇),此时将六家子保划归朝阳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后我们党在建昌组建了凌源县,县长姜田,驻地凌源镇,下辖原伪满喀喇沁左旗管境,今建昌当时为六区,区长田志东。于10月将凌源县分成建昌、建东、凌源三县。此时西岭上为建昌县,县驻地始于建昌街后在碱厂区后营子村,首任县长李贺年,下辖汤神庙、要路沟、喇嘛洞、碱厂、新开岭六个区。东岭下成立建东县,因在建昌之东而命名。县驻地药王庙区河西村,首任县长吴力权,下辖药王庙、二道湾子、玲珑塔、丛杖子、十二德堡、大屯、黑山科村7个区。和尚房子区划归绥中县辖。1946年春,建昌被地主武装国民党保安队盘踞。此处地主豪绅及伪官吏残余组织了"建昌治安维持会",不久又组建一个"凌南县"。这时和尚房子区归绥中县所辖。

1946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18地区"(前身为热东地区)驻在建昌县境内。开始在要路沟河南,建昌解放后迁到素珠营子,1947年秋迁到二道湾子街,此时建昌、建东两县均属"18地区"领导。

1946年9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十三旅和十八军区独立团、辽西支队等在边区司令员李运昌同志指挥下,胜利攻克建昌,从此建昌人民得到了彻底解放。建昌人民在十八地委领导下,依照土地法大纲,于1947年7月份开始普遍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人类理想。

1948年4月1日,因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撤销建东县,将其所属地区除十二德堡区划归喀左县外,其余全部并入建昌县。1948年秋,将县政府迁到牤牛营子区的三家村靛池屯,在1949年春将县政府驻地迁到建昌街。

1948年将和尚房子区除白枣林子以东地方划归绥中县外,其余又归属建昌县。此时建昌县属热河省十八专属领导,下辖牤牛营子、汤神庙、要路沟、喇嘛洞、碱厂、新开岭、喇嘛洞、和尚房子、大屯、黑山科、药王庙、二道湾子、玲珑塔、丛杖子这13个区,区下有村和农民会组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而建昌县各级也都相继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