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苟天林
苟天林: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
新安医学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术发展中,是一个盛极于明清和当代,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著名学派。其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其丰硕成果、卓著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新安医学,对中医药学的振兴发展有重要意义。我汇报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新安医学是中医药学流派传承发展的规律所在、历史必然。
上世纪80年代,原北京中医学院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对中医流派作了系统的历史考察。他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文化发展的推进入手,将《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医经7家、方技36家,称为“36个学派”。
到武进谢利恒的《中国医学源流论》,36家又演进、发展为“三世: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天子)脉诀”,并指出,之后的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
再到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曲礼》,从《中国医学源流论》的“三世”传说开始,讲周秦两汉、魏晋隋唐的学派情况。孔颖达还指出,宋至金元,中医学派争鸣又一次明显显现,明清以后的学派,争鸣和创见形成了高潮。在此基础上,任应秋教授提出了中医药发展中的七个主要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和汇通学派。我们注意到,在这些学派的产生发展中,都有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金元明清,正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高潮,从理论到临床,从医籍整理到刻板印刷,从人才培养到交流、普及,都有独特贡献。这也是至今,新安医学仍然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历史原因。
任应秋教授不仅列举了以上事实,还引用《黄帝内经》的多处论述。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素问·三部九候论》:“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素问·方盛衰论》:“授师不卒,使术不明”等等,说明“其人”“真人”,代代传承,师徒圣明,是中医药学的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典型流派、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的确是中医药学的规律所在,是历史必然。
二、新安医学是中华文明文化交流发展的杰出代表。
新安一带,文明文化、中医药学,都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见诸史料记载的,如东晋新安太守羊欣“素好黄老,兼善医术”;如唐初歙县尉杨玄操“精于训诂及医道”。羊欣、杨玄操虽属客居,但史籍能有这样的记载,可见其当时发挥的作用。另从孙思邈《千金要方》一句“江南诸医,秘仲景方不传”的含义中,也可看出隋唐中原以南地区中医药的发展已有超越之势。
到北宋,重视文明文化形成了浓厚氛围。在此前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战乱,金兵南下,至南宋偏居一隅。中华文明文化中心整体上从中原南移。新安徽州各县,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稳定,必然成为北方南迁、南北交融的理想居集地。首先是宋明理学深入人心,如史籍记载,“人为朱子邦,学为朱子书,心为朱子教,行秉朱子新”。邹鲁之风、儒家之道,农耕繁荣,文化进步,徽商徽派,层出不穷。形成了徽州新安的勃勃气象。与此同时,道教、佛教并起,珠算法发明者程大位,江南画派创始人浙江,哲学家戴震,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等新安代表人物,先后为中华文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至江西抚州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总书记说,“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新安徽州地区这样丰厚的文明积累、浓厚的文化氛围,即为新安医学的产生、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又展示了新安医学的重要意义。
譬如,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新安医学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至今传承不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后近两千年。史记的人数,有“668人”“788人”,和“939人”不等,新安医家的专著有“500多部”、“615部”和“800余部”,差距在于统计的朝代和资料,但都是有根据、有姓名、有事迹的。在新安这样一个地区,史书有记载,著作有传承的这么多医家、医著,在全国是唯一的。
再譬如,创新发展,贡献卓著。在传承、继承中创新,在包容开放中发展,这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特点。首先是对前辈中医医家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张杲的《医说》,系统介绍了历史医家110多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人物传记。新安医家对中医古代经典和前人医案的研究,成果涉及《内经》《伤寒》《本草》《脉经》《针经》和中医临床各个方面。
在这些成果中,元代名医王国瑞的《铜人针经秘语》和《扁鹊针灸玉龙经》,在详解针灸铜人经的基础上,对手足三阴三阳经脉腧穴,依据五运六气阐述经穴流注,结合临床列出了实用有效的128法,还撰写了简明易记的85首歌诀。这样的著作,既是对《内径》《针经》和《铜人经》的继承,又是重要的创新和普及,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
特别是新安医学大发展的奠基人汪机(1463-1539),在《营卫论》一书中提出的“营卫一气论”、“伏气说”“新感说”和“新感温病”的概念,吸收了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突破了“祛病不越伤寒”的惯例,为后世吴有性(1582--1652)、叶天士(1666--1745)等大家创立温病学提供了依据。温病学是中医药学在近代以前最重要的创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禁烟和指导戒烟,对烟毒致病上瘾的机理分析和制方依据,创制的戒烟药方忌酸丸、补正丸和四物饮、瓜汁饮,运用的都是温病学的原理。可以说,新安医学在中华民族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一开始,就是有贡献的。
三、新安医学的时代贡献。
进入新中国、新时代,新安医学和全国中医药事业一样,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春天。党和国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安医学在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服务人民群众等各方面进一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仅以当代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先生一家为例。
有以下八个方面
01
世代传承,大道生辉
唐·王勃的《难经》序,概述了上古医学的传承经历: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量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 今天,李、张二老一家,一起于李唐,一起于宋张。北宋名医张扩,明代世祖守仁,至今日“张一贴”,央央十五代。如此继承古人,又超越古人;如此根脉不断,灵魂永存,方有了中医大道绵延传承,熠熠生辉。实为超越时空,中医奇迹,文明奇迹;实为天下康宁,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02
民族脊梁,国医双馨
李老为“首届国医大师”,张老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两项殊荣,绝非易事。非仅有“资历”不可为,非出类拔萃不可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结晶瑰宝,首推中医。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儒医一体,莫贵于人。这正是中华文明的特征,也正是中医药的主题。李、张二老,幼承祖训,终生献身;沐风节雨,不忘初心;无论都市山林,一心一意,致力于做人、为人,倾心于救人、育人。如此堂堂人生,堪称民族脊梁;如此洞明医道,理当国之大医。
03
道德模范,国士之风
唐·司马迁赞李氏先祖少卿:“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史祖十二字箴言,字字珠玑,先祖高风亮节,传承至今。2016年,二老一家,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卓著贡献,通过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传遍五洲四海。孙中山先生曾经赞誉的“中国的宝贝”,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明家庭”,二老一家都做出了表率。
04
敬奉先辈,锱铢昌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兴学术。这也正是二老为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繁荣,尽心尽力之处。一是熟读经典,悟道发挥。从《内径》到《伤寒》,从《金匮》到《本草》,医籍经典,一一诵读,字斟句酌,了然于心。还撰写和主编了多部经典教材和《内经知要》《痹症通论》《痿病通论》《杏轩医案》《医案存真》《中医时间医学》等创新专著。二是珍惜医史,总结前人。二老为总结新安医学投入了深厚感情和巨大精力。新安医学研究的多个学会、刊物和组织,他们义不容辞,参与其中,担任了的领导和顾问。他们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近千年、近千名新安医学和前辈树立了丰碑。
05
精益求精,仁心仁术
经典,是中医之根;临床,是中医之本。二老仁心仁术、济世救人。从新中国诞生开始行医,跨世纪、过花甲,至今仍坚持临床一线。二老精心传承的“张一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编著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融研究与应用、医道与医理、医方与医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精心积累的两部《医案存真》,既是二老六十多年行医实践的结晶,又是新安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对新中国、新时代中医药学的卓著贡献。
06
学为世范,诲人不倦
从李老195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张老很早就在基层行医开始,二老就承担起了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的责任。李老重经典、重临床,先后在安徽、北京、广西多个大学和省市讲学,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学术交流。张老的以身示范,获得了群众广泛赞誉:“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确实是言行在一人,口碑在民心。
二老的医术、行为,引起了媒体长期关注。《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者》《他把最难懂的“内经”讲活了》《佼佼学者集一家》《拳拳仁济心》《术著岐黄 心涵雨露》《宣明德范 昭示来学》《心涵雨露万家春》等报道二老的长篇通讯,在省市和国家媒体不断出现,一直到新华社通稿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都有报道。如此扎根一省,影响全国,身居一地,誉满天下,实为新安之荣幸,中医之荣幸。
07
德文化育,群星灿烂
二老的子女、家人,个个出类拔萃;二老的门生、学子,人人成才成器。这得益于家教家风,得益于学风校风,得益于院风医风,得益于家人、学子自身的感悟和修为。其要,在于二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抓住了两个根本:一是大医精诚,以德为先;二是方法多多,以文化人。
800年前,先祖张杲为上古110位医家立说,创医界之先;今天,李老又细考所有新安前辈,详述仁德贡献,启今人,留后世。如此奉典敬祖,大德大孝,实为育人之至宝。岁月惶惶、琐事茫茫,二老刻苦读书,勤奋学习,深悟民族文明文化,视之为生生之衣钵饮食。如此以文化人,实为育人之正道。人生天地间,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各有其道,凡有一事相见、一病相求,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行迹之心,无图名利钱财之意。如此仁义品格,看若细微,行在日常,实为育人之大道。
08
使命担当,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面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市委、市政府连续四次召开新安医学学术会议,这是市委市政府的见识和重视;李老、张老八九十岁高龄,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这是二老的境界和自觉。特别是二老的长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张其成院长,我的老师,是全国著名的国学家、中医哲学、文化学家。为我们在各方面做出了榜样。2010年,总书记第一次在澳大利亚关于中医药的讲话后,张老师就率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体会文章;前不久,总书记视察中医药企业,鼓励中医药走向世界,张老师也很快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体会。还有,《让中医药文化更自信》《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等等。张老师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大会和平时多次向国家提出中医药发展的议案和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张老师讲《易经》,讲《老子》《庄子》,讲《内经》,讲中国传统文化,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学校,张老师提议并积极筹备,成立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国学院并任院长。长期以来,他以深厚的国学、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编著了中医传统文化、中医哲学教材,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历届学生都反映:张老师人最受尊敬,课最受欢迎。现在,老师正主持着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中医药助推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以上列举的张老师为国家为事业,为学为人的一些点滴,仅是李老张老一家新一代的缩影。这是二老一家和新安医学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是中医药学的大好时机、振兴发展的希望。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12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1-12-09
战争英国,一战,士兵作者:多灵门锁官网 2019-12-05
人物新安,新区,历史作者:大掌门越狱版 2019-12-02
解密切尔诺贝利,石棺,核泄漏,核辐射,乌克兰作者:燕子传奇 2019-11-18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