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人屠白起军事思想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

白起以辅佐秦昭襄王横扫六国而闻名,白起以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而闻名。

战国首席名将秦武安君白起没有兵书传世,但他的兵法要诀并非无迹可寻。在惨烈的邯郸之战中,秦昭王执着于灭赵国,而且始终是从单一方向集中兵力攻打邯郸。

白起则力主放弃灭赵,让秦国军民休养生息。不少人误以为武安君怯战,不敢打邯郸。其实,他有更冷静清醒的对策。可以去看战国策武安君和昭王对话“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根据现有记录,这可能是武安君白起生前的最后一次谏言。

秦昭王没听,还为了泄愤逼杀白起。但到头来,他不得不承受诸侯联军大反攻的苦果,不得不在稳住防线后与列国休战,至死都没再发兵。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归白起“释赵养民”的提案。

武安君白起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

其实,白起的最终谏言里有句话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白起用兵的十七字方针白起向秦昭王提出的这短短十七个字,包含了四个基本内容:重视观察和利用“诸侯之变”安抚人心惶惶的恐惧之国讨伐防备松懈的傲慢之国诛灭孤立无援的无道之国《史记》称武安君白起的作战风格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在太史公司马迁看来,武安君打仗的首要特征并不是杀气腾腾,而是变化莫测。

他总能料敌先机,灵活应对,出奇制胜。说来说去,其中精要无非一个“变”字。以掌握主动权为宗旨,以避实击虚为根本,因敌情而变化,因时势而变化,不拘泥于一时一域。白起打仗先根据时局变化把诸侯归为“恐惧”“骄慢”和“无道”三大类型,再用不同的手段去对付。他相信这做就可以让秦国号令诸侯、平定天下。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秦弩兵

秦弩兵

秦昭王没有采纳这个方针,这十七个字可能是武安君白起兵学的核心,更是秦国军事家们多年实战的智慧结晶。白起打残韩、魏、楚三国的时候,都始终贯彻着十七字方针。 而秦昭王时的三次大败,无不是违背了十七字方针。 对比之下,一目了然。

函谷之役:齐韩魏联军KO秦国联军在函谷关与秦军相持三年,最终打得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那时候白起还没出道,魏冉和司马错也没组合起来,铁三角尚未形成。秦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陷入了外交孤立。本来秦国聘请孟尝君为相,是想与齐国搞好关系,集中兵力对付楚国。

结果秦昭王与孟尝君反目,导致后者发动合纵来报复。赵国当时与秦国关系不差,但正忙着灭中山,齐秦相互牵制可解其后顾之忧,故而赵国不会救秦。

韩魏之前依附秦国,现在倒戈。由于扣留楚怀王的恶劣行径,秦楚关系恶化,不来打已经够给面子了。

燕与秦是传统盟友,但燕昭王正在为百废待兴而发愁呢。这样一来,秦国只能孤军奋战,败得不冤。阏与之战:赵国KO秦国这次是双雄正面交锋。但是,赵国并没有陷入外交孤立,而秦军指挥官胡阳的能力远不如司马错和白起。赵国可以集中力量放手一搏,秦国自己反倒沦为骄慢的一方,被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马服君赵奢的指挥艺术固然是秦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要怪秦国自己仓促冒进。

邯郸之战:赵魏楚KO秦国秦军战败的原因,正如白起的预判——秦军远征邯郸久攻不下,伤亡惨重,魏楚援兵突然杀到,与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尽管秦昭王也恐吓打算援赵的列国,但事实证明,诸侯最终还是抱团救赵,秦国完全被孤立。

秦军没有孤立对手,也没有驱使诸侯攻赵,只是一味地蛮干,输得一点都不冤。秦昭王在惨败之后非常后悔。秦军诸将奋力击退进逼的合纵联军,但秦昭王几年后还在感慨 “内无良将,外多敌国”。 因为武安君死了,他不知道今后该怎么走。

十七字方针源头:秦国将相铁三角的战争实践白起大多数军事成就与 相国穰侯魏冉、灭蜀名将司马错密切相关。 三人堪称秦昭王时的将相铁三角,东平河外,北定河东,南取江汉,打残韩、魏、楚三国都出自铁三角的手笔。他们共同策划的战争,无一例外地具备三个特点。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战车兵

战车兵

第一,以骄傲轻敌且破绽多多的国家为优先打击对象。无论是弱国还是强国,骄傲轻敌者必败,不修明政治者必败。

因此,铁三角先打韩魏再破齐楚,完全符合“伐其骄慢,诛灭无道”的原则。韩魏得到秦国割让的领土后,因实力稍有回升而骄慢轻敌。两国一口气组织24万大军,企图一举击溃兵力较少的白起部秦军。但韩魏两军同床异梦,都希望对方打头阵,反而被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各个击破。

白起在鄢郢之战中以数万兵横行楚国腹地。究其原因,楚国当时朝政腐败,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就是一盘散沙,战斗力是按负数计算的。这种“无道之国”攻打起来阻力小收益高,怎能错失良机?

鄢郢之战路线图 

鄢郢之战路线图

第二,开战前必定要让打击对象变得孤立无援。秦相魏冉为了报割地求和之仇,一方面稳住赵、齐、燕等国,另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改善秦楚关系。

韩魏除了相互支援外,再无救兵可搬。这为白起打赢伊阙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铁三角连续攻韩掠魏数年,基本没受到列强干预,故而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战果。

而在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前,秦国先后与韩魏赵三国会盟。特别是白起拔赵光狼城之后,秦与赵在渑池会盟,得以集中力量南下破楚。当时,燕齐还处于鏖战状态,三晋又与秦握手言和,楚国完全找不到助力,只能被动挨打。

秦步兵

秦步兵

第三,保持灵活的手腕, 军事外交始终服从战略大局的变化。自从乐毅破齐后,赵国升格为秦国的头号劲敌。

但秦国并没有急于与赵国决战,而是多次运用不同的战略来削弱赵国。比如,秦昭王二十五年,白起率兵攻下了赵国两座城池,秦国又与韩魏两国会盟,分化三晋同盟。赵国受到了军事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不得不暂时委曲求全。就在这时,楚顷襄王想为父亲楚怀王报仇,企图联合韩齐两国攻秦。结果秦国得知这个消息后,转而以重新压制楚国为优先目标。

司马错率先攻打楚国,而白起在同一年攻取了赵国的光狼城,秦昭王与魏冉则顺势发起了渑池会盟。

秦骑兵

秦骑兵 

这两个动作实际上是破楚计划的准备工作。赵国君臣摄于白起兵威,又巴不得秦国把注意力另投他处,就不会趁秦伐楚时做黄雀在后的勾当了。此外,白起破楚之后,北上中原伐魏两城。同年,楚国集中十余万东地兵马反攻江南,夺回了一部分失地。秦国完全可以给楚国更沉重的打击,但魏冉此时正尝试着灭魏,切断山东六国的脊梁。

所以,秦没有出兵报复,依然与楚讲和。这种舍小就大的全局观念,与邯郸之战时的蛮干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白起为何不惜以死 坚持“释赵养民”秦国在铁三角时代彻底剥夺了韩、魏、齐、楚统一天下的资格。白起破赵时,司马错和魏冉早已去世多年。但秦昭王君臣依然是按照这十七字方针来部署长平之战的。赵国在外交上应对不当,导致山东五国冷眼旁观,秦国得以全力决战,在长平破杀赵军45万。 秦统一天下从此只是个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路线图

长平之战路线图

然而,在邯郸之战中,白起再三反对灭赵。结合十七字方针来看,他的顾虑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天下形势在长平战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此之前,山东列国之间的矛盾往往大于与秦国的矛盾,很难结成坚定的抗秦同盟。

但长平杀降一事刺激了天下人的神经,导致 六国空前团结,急切间难以瓦解, 只能放缓节奏,徐徐图之。第二,原先站秦国这边的一些诸侯国,也因杀降带来的恐惧而倒戈。这使得秦国失去了瓦解合纵阵营的棋子。白起的“抚其恐惧”,也有重新争取这些小弟的意思。当年秦国坑死了楚怀王,但魏冉用粮食援助与联姻的手段修复两国关系,使得秦与韩魏齐交战时无后顾之忧。这个成功经验为白起的计谋提供了重要素材。

第三,赵国既不是骄慢之国,也不是无道之国,缺乏能一击必杀的破绽。白起在战前对秦昭王说:大王派出的军队是原先的两倍,但赵国的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秦昭王君臣看到的是:长平惨败让赵国元气大伤,抵抗能力已经弱成渣。而白起看到的是: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万众一心,又积极拉拢燕、魏、齐、楚四国做外援,战斗力会超水平发挥。种种情况表明此时灭赵将会劳而无功。所以白起力主释赵养民,坚持以十七字方针指导战争,静观天下形势变化。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只要秦国以静制动,配合拉拢分化,六国就会逐渐懈怠下来,重新变成一盘散沙。到那时,又会得到铁三角时代那种连破劲敌的战机。

战国后期形势图

战国后期形势图

遗憾的是,秦昭王没能听进去,还逼死了武安君白起。秦军打了一场没有意义的糊涂仗, 数十万将士血染沙场,铁三角时代打下的不少地盘也被夺去。 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延迟了秦统一天下的进度。幸运的是,武安君白起的十七字方针到底还是大放光彩了。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君臣痛定思痛,采纳了白起的最终谏言。甚至连秦始皇君臣灭六国的时候也不敢托大,极力分化瓦解奄奄一息的六国后,才集中力量逐个消灭孤立的敌人。三体有一个核心思想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如今对应武安君白起的伐其骄慢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起为什么是兵家四圣确实人生因为骄慢失去多少机会,犯下多少错误。武安君即使在死前,也猜到自己的结局,在战国策中和昭王的对话真是发人深。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