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甘肃陇南,登上祁山,望着山颠的武侯祠,仿佛走进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里。
图文:@拿相机的尤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为魏蜀必争之地。
图文:@拿相机的尤
锅盔的渊源
相传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时考虑到埋锅造饭,实在不方便。于是便在休战之时叫人成批地生产一种形如锅状的干饼,每人发几个,以备战时食用。这种干饼最大特点是存放时间久,十天半个月不变质。吃起来还香气扑鼻。
后来这种制饼方法流传到了民间,被称作锅盔。人们在口味上翻新,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又美其名曰“锅魁”,意为锅中之魁。
据说早期锅盔是诸葛亮在行军时最早发明的,所以还有个名字叫做诸葛饼。
图文:@拿相机的尤
虽然后来锅盔被演变成不同的品类和口味,但在陇南的礼县,诸葛饼作为早期的锅盔依然保持着它起初的做法,甚至依然保持着连盐都不会放的素锅盔。而正是因为这样,诸葛饼还是诸葛饼,它的醇香也是其他无可代替的。
在祁山武侯祠下的诸葛寨里,我们不仅有幸品尝到最正宗最传统的诸葛饼,还现场见到了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诸葛饼的做法。
图文:@拿相机的尤
图文:@拿相机的尤
图文:@拿相机的尤
烙饼师傅先把面粉揉得糍糯糯的,捏成一个个小块,然后用手压扁加上一层猪油后再将面团折叠,再加上一层猪油,用这样分层加猪油的方式制成饼,最后放进平坦的油锅里煎制酥脆。
图文:@拿相机的尤
正是因为没有加其他任何的调味料,诸葛饼的醇香和劲道才更显突出。这种素锅盔的做法延续至今,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主食。
图文:@拿相机的尤
图文:@拿相机的尤
锅盔的前世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昏庸,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后来姬昌逃回到故土扩兵练武,准备出征伐纣。行军路途遥远,姬昌为解决士兵们的吃饭问题,特意选用关中小麦为每个士兵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饼,并用麻布包好,背在身上。大饼经久不坏,带在身上有时还能当盾牌,这也是锅盔里“盔”的来意。姬昌后来成了建立了西周,成了周文王,他所创的锅盔就被称为“文王锅盔”。
到了秦代,锅盔继续得到普及推广。秦人做出来的锅盔个儿都特别大,直径有五六十厘米,厚度能达十五厘米,因它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也叫“墩饼”。
在战事频繁的战国时期,秦东征西讨。墩饼就成为了行军不可缺少的干粮。它不易变质并且方便携带。每两个墩饼为一组,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配发给士兵。士兵们前胸、后背各搭一个。如果遇到敌军射箭,墩饼就歪打正着起到了“防弹背心”的功效。于是秦兵们把墩饼叫做“锅盔”,也取了这个盔甲之意。
图文:@拿相机的尤
而在武周时期,据说大量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修陵人加班加点,总是没时间吃饭。有个小兵灵机一动,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将自己的头盔当做炊具架在上面,并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下面烧柴禾烤。就这样他制作出了简易锅盔馍,口感外脆里嫩。这种快捷的吃法使其它士兵争先仿效。锅盔馍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京城皇宫。后来朝廷要求乾县每年都要进贡锅盔馍。
锅盔的今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饮食,锅盔演变至今,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传承,适应与创新,种类已经越来越繁多了。特别是在四川,锅盔的吃法也尤其多。
比如卤肉锅盔,就是将锅魁中间开一个口子,塞入卤肉和卤汁;牛肉锅盔,就是先将牛肉芹菜等凉拌好,塞入锅盔中;素锅盔可以塞入混合着成都辣椒油的凉拌三丝,或是大头菜丝等。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军屯锅魁,它的特点是酥脆可口。这种锅盔在面里就裹有肉馅,制作时将面粉捏成一个小块,用木棍来回滚动,一边滚一边敲击案板,待将面粉揉成满月状的薄饼之后,放到一口平坦的铁锅上干煎,再放进锅下的炉膛中烘烤至熟。
图文:@拿相机的尤
还有已经不常见的红糖锅盔、混糖锅盔等。毕竟诸葛亮曾在此活动过,他的智慧也一代一代的流传。
图文:@拿相机的尤
是故《竹枝词》有云:
武侯征伐食为天,营造锅魁万世传。
敲打成形如满月,酥酥脆脆恁香甜。
当吃过各地各种类型的锅盔后,如今坐在诸葛寨里品尝最传统的诸葛饼时,思索着唯有这里的锅盔是无论怎样也不改变,这份醇正的香味和劲道,这种传统与精神,是珍贵的,也是绝对值得一尝的。
图文:@拿相机的尤
图文:@拿相机的尤
人物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2-19
人物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2-19
人物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2-19
人物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2-19
人物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2-19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