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基因编辑事件复盘:从“历史性突破”到“科普的代价”

来源:S-Tech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崇拜神变成了崇拜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则印证了后者。”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爆发之初在媒体上得到了极高评价,认为其是划时代的突破;随后学者、自媒体迅速发声抵制基因编辑实验,舆论又很快反转;当网友抒发完正义,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也慢慢淡去,但最近在基因领域接受的声音却慢慢回潮……

基因编辑事件的态度为何屡现反转?媒介在这里起何作用?它如何影响我们对技术的态度?这些科学技术与媒介交织的故事仍值得盘整。

Stage 1:“历史性突破”

1.传统媒体追求新闻点

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的露露和娜娜诞生消息一出,国内部分媒体传达的情绪是:这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基因编辑婴儿”是一个漂亮的新闻点。纵观2015—2017年众多舆情反转新闻事件, 不难发现, 所新闻事件燃点底,话题度高,敏感度强, 易引发社会公众注意。

2.‘专家权威’的迷惑性

之所以被很多传统媒体想当然当作成就来报道,是因为大众对科学家的两个印象。

首先科学家是正确的:贺建奎的文章看上去毫无漏洞,充满科技含量。大众对科学家的媒体印象带有崇拜和信任感,生涩的专业词汇、科学术语在造成阅读理解障碍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让其具有“无需验证”的真实感。

其次,科学家是无私的:用“免疫艾滋的神奇宝宝诞生”、“中国在此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等标题毫无质疑地赞美,也是因为科学家总被认为是无私的、为科学献身的形象。

3.‘艾滋’下的情绪引导

普通读者对于跨越专业的社会事件,相比于客观地分析知识,更容易被情绪牵着走。贺建奎不但进一步解释了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还试图从情感层面获得读者的理解:

请您在听到指责声音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许多沉默的家庭,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没理由让他们继续承受苦难。他们可能不是伦理中心的负责人,没办法让纽约时报去援引他们的话,但是,他们人虽微,言不轻。因为,他们命悬一线。

读者在泛滥的信息中倾向于情绪化的内容,这种情绪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情绪语言。

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波特研究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受众的归因会变得更加情绪化。而情绪化会影响判断——所以出现了:“既然艾滋病无法得到治疗,那么对部分渴望有一个不受艾滋病折磨、健康宝宝的家庭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办法呢。”的评论。

Stage 2:舆论全面反转

1.‘专业’的传统记者,‘草根’的自媒体专家

历史性成就的几个小时后,舆论反转,一系列的科普以及官方发声都在否定这项所谓的“突破”。

大部分网友对“基因编辑”这个信息,需要跨越学科和事件信息本身两重障碍,才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解。

帮助读者完成“学科跨越”,需要专业的记者以及专业的媒体。

在这次反转中,相比于受到专业知识局限的传统媒体,专业自媒体如果壳、丁香园以及得到等成为了科普方。作为知识付费平台典型代表的得到也在“基因编辑”事件中抢了一个热点。这些自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专业的精英群体,可以拆解掉语言的迷惑性,给出科学和客观的角度,对立的观点才得以同步到读者的阅读体系之中。自媒体作为“草根媒体”,让“业余”挑战了“专业”。

2.直击人心的深度剖析

在新闻消息出现的伊始,受众或许摘取不到基因编辑的敏感与伦理问题,在几个小时内能够迅速反转的原因,是自媒体将其中的敏感点剖析和暴露在大众视野,事件本身的争议性也是反转的必要条件。

自媒体,专家学者梳理了几个关键点让受众快速拆解基因科技,最能引起共鸣的是涉及到人本身的情感的部分即反人权实验:

科学最后的底线在于不该挑战“人性”,而基因编辑中的这两个孩子的一生都将在“试验品”的身份下存活,如果出错,就意味着她们彻底沦为实验的失败品。

(克隆羊多利)

当克隆羊多莉出现问题与疾病,科学家们两句“我们很失望”、“它的死亡说明克隆技术尚不完善”,成为了克隆羊多利一生的注解,只是这次,多利变成了两个活生生的人。这击中了很多人的情感部分,点燃网友的情绪导致舆论转向。

Stage 3: 再反转?全面反思到来

当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依然有媒体如果壳对基因编辑进行连续报道和多角度分析。在其最新报道下有网友评论:“热点已经过去了,跟风发几天差不多了,怎么还天天发?”

很多报道初期不能直接接触到事件的黑心原因,事件后续发展也一定按照预期行进,这就需要对事件进行持续跟进,将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深度挖掘,发挥媒体挖掘真相的责任。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后续发展中,核心反转出现在学者发生从拒绝、愤怒、彷徨、消沉、到接受的转变。日本、美国等国宣布要给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各种开绿灯,基因编辑领域的团队宣布准备致力于推动“单碱基编辑”在临床上的应用,编辑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乔治·邱奇也露骨地宣称“我们并没有等到像X光或者PET等辐射降为零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这些技术”……很多政府、商业包括学术领域开始表达一种“虽然贺做得不好但我们还是要做”的姿态。

(乔治·邱奇)

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有供给,有需求,市场就会形成。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只要有利可图,资本都会进入。科学家们不希望它变成彻底的非法产业,毕竟作为一项科技它有着存在和进步的价值。

在事件反转方面,申请书是伪造?多名科学家事前知道基因实验?同时关于父母是否了解,双胞胎的真实基因状况都是模糊的。自媒体时代, 新闻的时效性得以充分释放, 但真实性与专业主义也被进一步稀释,事实有时并不是一次性呈现出来的,对于一件正在进行和充满争议的事件,持续的关注是必要的。

基因编辑新闻值得被更多的讨论,而媒体的追踪是网友关注的前提。

随后的人类基因峰会虽然从一个学术会场变成了舆论焦点,但峰会主席说:“能让媒体自由地讨论基因这件事情,就已经很好了。”基因编辑的新闻虽然历经了反转,争锋和逐渐淡去的过程,但它至少让人们关注到了基因编辑这回事,知道了脱靶,知道了十四天法则。这或许是它作为一次科技传播的重大价值

信息爆炸时代与判断力门槛

自由化传播的世界中受众对传统媒体产生信任危机,面对海量的信息不知道如何把握事件的真相从而产生心理躁动,其情绪和立场会被不断出现的碎片化信息牵引。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 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 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受众因获取片面或错误的信息而产生认知偏差, 进而导致社会心理和集体行动走向极端主义并影响舆论走向的现象值得深思。

2016年年底《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热词“后真相 (post-truth) ”, 牛津大学同时给出了解释:相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 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影响, 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代, 事实本身退居第二位, 而人们对事件本身所持的态度, 带有的情感占据主导地位。“。

拿基因编辑事件来说,当媒体发出历史性成就的标题,大家开始欢呼并期待疾病的解决。当自媒体开始强烈抵制,醒悟的网友转而反对基因婴儿,感慨伦理和人权的丧失,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舆论场,大家的评论也不同。

不从众不冲动不短视,这是信息爆炸的世界网友应该走向的媒介素养方向。

不从众:

在如今一边倒的抵制舆论中也不能一味从众泼脏水,未来当科技可以改造自身,我们也许能从生物学上让自己变得几乎没有缺陷,智慧、美丽而强壮。或许有代价,但都取决于我们对于基因,对于人工智能等目前看似违反伦理的新技术保留想象力。

不冲动:

技术本身是一种力量,也是对自然的人工干预。技术的每一次运用,都会带来一个新的“可能世界”。任由技术测探人性的边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伦理审查在这方面是要发挥某种保守作用的,给技术加上人性的硬约束。

不短视:

100年后……这样的假设似乎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关联,但一个正确的决定和客观的态度要从长远出发,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这些关乎伦理和人性的科技不能从目前的利弊权衡来决定它的未来,也许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基本命题可以从崇拜神、崇拜人,过渡到崇拜科技。也许未来的人类会不仅仅是探索自然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被探索、被实验的客体。

番外篇

奇葩说总有些脑洞题,它或发生在奇葩星球,或发生在100年后,我们也不妨设想当未来科学家将能够辨认出决定一个人特征的基因,比如智商、身高、发色、进攻性或自尊感等,并用这些知识来塑造一个条件更好的婴儿,同时这个尚在探寻中的基因还可能不是来自人体本身,这会呈现一个怎样的新世纪。

1. 阶层不平等问题严重

如若基因编辑时代真的来临,那时候的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前,便已失去了与他人公平竞争的基础权利。如果再将基因编辑与代孕联系在一起,甚至会成为事实上的《逃离克隆岛》剧情:有钱人夫妇取出自己的精子卵子,进行基因编辑,再找代孕母亲生下来。这些孩子本身具备优良基因,又拥有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他们长大后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而当完美人类开始出现,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让自己进化的更完美,减少同一个领域内的瓜分者。早先的资本主义垄断形式托拉斯就预示这种赤裸裸的人性。

2.定制人生

经济学有“负外部性”的理论,当危害带来的代价由完全没有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来承担时,社会危害才会形成集成式影响。

在基因更改中,没有被征求是否同意但却是参与主体的孩子,即可能受到潜在伤害的第三方。目前的法律给了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后代上较大的空间,意味着孩子某种程度的隐性同意,孩子是更高智商、更好看的容貌和更满意的基因特质的直接受益方。

但父母在此问题上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断,依据自己的想法、医生的建议设定孩子可以成为的样子。在诸如智力这样的个别特征上这类负外部性可能更为显著,因为更高智商的优势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3.多样性的萎缩

当“优化”的人几乎成为一个模板,设计为同一个基因序列,也许会变成比较单一的物种。《千钧一发》讲述了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基因技术,想要下一代的夫妇们都可以直接“私人定制”一个宝宝。基因改造过的孩子毫无缺点十分相似。这种情况下有阅读障碍的爱因斯坦和患病的霍金也绝对不会诞生。阿西莫夫曾经说过:“趋近完美的人类终将走向消亡。不完美的人类才能理解活着和奋斗的意义,走出地球,生生不息。”

当然,这些只是想象与讨论,我们不要求绝对的正确,只希望在媒体和受众的持续关注和客观讨论下逐步接近理性,毕竟无限的未知远多于有限的已知,大量的真相还在科学之外。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