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他是三国第一枭雄,曹操为什么到死也不称帝?

  曹操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游边疆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曹操64岁这一年,37岁的孙权给他写了一封信。

  这一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距离上一次赤壁大战已过去了11年时间,此时,尽管在争夺汉中的战争中败给了刘备,但是曹操却联合孙权在樊城之战击败了关羽,袭取了荆州大半地区的孙权此时则献上了关羽的人头,并且写信怂恿曹操称帝。

  在将孙权“称说天命”的信给内外群臣看了之后,曹操笑着说:

  “这小子是想把我架炉火上烤啊!”

  1

  尽管不是皇帝,但曹操此时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而已。

  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尽管秦岭、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别被刘备和孙权占据,但这些地方在当时开发程度仍然较低,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无法与北方地区相比。

  而自从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前往许县后,曹操此后的政治造势越来越火热:

  赤壁之战当年(208年),曹操先是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四年后(212年),57岁的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又一年后,建安十八年(213年),在曹操僚属的鼓噪下,汉献帝更是被迫晋封58岁的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不仅如此,魏国还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折腾出了个新花样,让汉献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诸侯之上。”

  但曹操的野心仍不满足,到了61岁这一年(216年),汉献帝更是被迫将曹操从公爵提升为王爵,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岁的曹操更是以“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的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而“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曹操,此时早已位极人臣,在礼仪上已与皇帝完全没有两样,他缺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

image.png

  所以两年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心怀鬼胎的孙权在斩杀关羽、被曹操表为荆州牧之后,作为政治交换,孙权马上给曹操写了封鼓噪“劝进”称帝的信,惹得曹操骚动不已。

  但曹操很精,至死,他都坚持不称帝,没有迈出公开“篡逆”的最后一步。

  事儿都办到了这个份上,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2

  尽管在称帝的道路上步步挺进,但曹操的大后方,其实一直不稳。

  作为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曹操一直有个难以言说的隐痛,就是他出身于宦官家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前后历经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是炽手可热的大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此后继承了费亭侯的封爵,并且通过贿赂“捐钱一亿万”而被封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东汉建立以后,世家大族鼎盛,与干政夺权的宦官逐渐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而汉末天下大乱的直接起因,就是因为公元189年,宦官与外戚争权,随后宦官十常侍诛杀大将军何进,引发董卓作乱而起。

  在士族阶层看来,宦官在整个东汉时期为了夺权,一直残杀、打压士族,以致酿成宦官禁锢士人终身的两次“党锢之祸”,在这种士族与宦官长期势不两立的对抗格局中,在士族看来,作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点。

  尽管曹操一直试图摆脱这种宦官家族的名声拖累,他本身更是在汉末的董卓之乱中“首倡义兵”,并领兵作为关东联军的一份子协合进攻董卓,但是士族阶层仍然看不起他。后来,在与“四世三公”、作为士族代表的袁绍对战时,袁绍的下属、后来位列“建安七子”的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 ,就揭露曹操的家世说: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腾,与(宦官)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因此,陈琳更是在檄文中直接痛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尽管骂得很难听,但说的却基本都是事实。

  尽管陈琳在袁绍败亡后被曹操大度赦免,但士族阶层仍然深刻鄙视这位“赘阉遗丑”出身的乱世奸雄。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被“独具慧眼”的曹操迎接到了许县(许昌),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拥汉派的士族大夫们看来,挟持汉献帝的曹操“实为汉贼”,因此,从建安五年(200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整整十八年间,拥汉派的士族前后三次发起了针对曹操的刺杀行动:

  其中第一次刺杀行动发生在曹操迎汉献帝后四年,建安五年(200年),20岁的汉献帝刘协不甘心作为傀儡,于是密诏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然而事情泄露,董承以及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全部被曹操诛杀。

  第一次行刺失败14年后,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尽忠汉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试图行刺曹操未果,随后整个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灭门斩杀;

  就在曹操临死前两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拥汉派的士族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也起兵试图诛杀曹操,失败后,耿纪和韦晃也被“夷三族”。

  尽管曹操前后十八年间共挫败了三次刺杀行动,然而拥汉派的士族阶层前仆后继、不顾家族被灭门也要奋起刺杀的英勇,也极大地震撼了曹操,因此,尽管在称帝的路上步步挺进,但是曹操明白,他的内部并不稳定,很多士族只是迫于他的威权和兵势默不作声而已,所以尽管到了临死前一年(219年),已经是“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但曹操仍然心生顾忌。

image.png

  而刘备、孙权未除,则是最大的外部隐患。

  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到许县(许昌)后,曹操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随后又北征乌桓,基本平定北方,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的惨败,使得三国鼎立的局势开始形成,尽管在此后曹操又先后击败了马超、韩遂,占领了关中、陇右地区和河西走廊,但南方的刘备则趁势袭取了益州(今四川等地),并与孙权分割了长江以南的原荆州地区。

  就在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这一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历经两年的战争后,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夺得了汉中地区,兵锋直指关中平原;同年,孙权为了争夺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围攻合肥;趁着曹操对抗孙权之际,刘备一方的关羽又从荆州派兵北伐樊城,并俘虏了曹操的大将于禁。

  尽管曹操与孙权紧急休兵停战,随后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解了曹军的樊城之围,但与此同时,孙权的势力也再次做大,占据了从荆州到建康(南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在关中平原一侧,有占据秦岭以南的益州(四川)和汉中地区的刘备虎视眈眈;而在整个辽阔的长江战线上,则有孙权的军队隔江对峙。

  因此,尽管曹操在内部耀武扬威、不停斩杀拥汉派的士族,但在对外战场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最大的隐患威胁,却始终未能铲除,这也成为了曹操称帝路上最大的隐患。

  在曹操看来,尽管他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的问题,但只要他不称帝,他就仍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中央的名义讨伐作为地方势力的刘备和孙权,怎么说都还拥有那么一些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但如果他篡汉称帝,那么一方面他要背负“篡汉”的罪名,另外一方面刘备和孙权肯定也会称帝,这样大家就会变成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落了口实,在舆论上处于弱势。

  4

  而从曹操的人生历程来说,刚开始时,他确实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个大汉王朝的忠臣、扬名立万而已,尽管后来他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内心深处,他仍然挣扎不已。

  就在曹操击败吕布和袁绍后,关于曹操想要篡汉自立的猜测越来越盛,到了建安十五年(210年),当时曹操的下属鼓噪要汉献帝封给曹操更多封地,于是,曹操一方面假惺惺辞让,一方面又趁机写了一篇文章阐述心扉,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他年轻时“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起初,他只是想做一名太守,后来黄巾军起事、天下大乱,他升任典军校尉,就想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当时,曹操的人生理想从做一个太守,晋升为想做一名“为国家讨贼立功”的“征西将军”,所以刚开始联合袁绍等人组成关东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为了避祸,刚开始并不敢招募太多兵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然而在迎接汉献帝到许县(许都)后,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此时他胁迫汉献帝晋封自己为宰相,野心日益膨胀,但对外,曹操仍然自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image.png

  尽管在起初确实是一名试图忠心报国的将领,但随着地盘的做大、野心的膨胀,曹操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但在对外的叙事上,他仍然努力维护着自己“忠心为国”的“人设”,并且以忠心辅佐周成王的周公自拟说: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但是对于外界要求曹操如果真是忠心报国,就应该放弃军队的说法,曹操回应说:“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在曹操看来,如果自己放弃军队,则势必将为人所祸害,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危和子孙后代,也为了“保护国家”,所以他才不愿意放弃军权“慕虚名而处实祸”。

  但前面说过的话无法收回,自己倾心打造的“忠心为国”的“人设”也已经散布出去,这也成了曹操心中的自我障碍,早在年轻的时候,面对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等事,亲眼见到董卓败亡、遭万众唾弃的曹操就曾经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所以,自己心中曾经的报国情怀,加上董卓废立皇帝的败亡下场,这些也都在内心制约和警醒着曹操。

  5

  但随着权势和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41岁那年(196年),曹操先是迎接汉献帝到了许县(许都);43岁时(198年),曹操击败吕布;45岁时(200年),曹操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52岁时(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大概统一北方。

  尽管在53岁那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惨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感觉到了岁月的侵蚀,于是这一年,曹操先是废三公、自立为宰相。

  四年后(212年),57岁的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又一年后,建安十八年(213年),58岁的曹操晋封为魏公,并加九锡、建魏国;到了61岁这一年(216年),曹操更是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就在临死前三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岁的曹操开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至此,除了缺一个皇帝的名分,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皇帝所拥有的一切,缺的,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已。

  但现实的种种桎梏着他,无论是拥汉派士族前仆后继的刺杀,还是刘备和孙权的虎视眈眈,抑或自身残存的一点对于大汉王朝的内疚,以上种种,都在妨碍着他迈出最后一步。

  而就在他准备让汉献帝晋封自己为魏公、建魏国之前,他先是让手下的董昭秘密咨询被他称为“吾之子房”的心腹谋士荀彧,然而针对曹操逐渐显露的阴谋,作为拥汉派的荀彧却回应说:“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没想到自己最为看好的荀彧,却对自己的称帝野心暗示反对,曹操当然很生气,随后,荀彧神秘暴死。而在荀彧死亡的前后,曹操又先后杀死孔融、崔琰等士族,以求让士族阶层不敢再发出异议。

  但曹操之所以称为曹操,就在于他在最后一刻的冷静与自制。

  于是,就在临死前一年(219年),当37岁的孙权给他来信劝他称帝的时候,曹操先是很得意,把孙权的信传示给“内外群臣”观看,于是,手下们又趁机鼓噪,其中曹操的属臣陈群和桓阶更是趁机上书劝进:

  “汉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辞让,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但曹操忍住了,关于称帝的想法,他最后公开向“内外群臣”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意思是说,如果天命真的在曹魏这边,那么他就当个“周文王”,让“周武王”(曹操的儿子、魏国太子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好了,反正事后,也少不了他一个皇帝的名分。

  在说出“吾为周文王”几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最终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虚岁66岁)。他死后,继位封国的魏王曹丕抛开顾忌,随即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篡汉步骤,在“推却”汉献帝三次“禅让”后,魏王曹丕最终“勉为其难”接受了“禅让”,宣布取代汉朝自立为帝,正式建国号魏。

  随后,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是为魏武帝曹操。

  如曹操所愿,他最终在死后,成为了他想要的“周文王”。

  还是他儿子曹丕说的直接,在汉献帝的“禅让”仪式结束后,曹丕当众感慨地说了一句:

  “舜、禹(禅让)的事,我现在总算明白了。”

  曹魏建国45年后,咸熙二年(265年),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以“禅让”的名义,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篡位,并改国号为晋,曹魏最终灭亡。

  而曹奂则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并被允许像汉献帝一样保留使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永嘉之乱时(307-313年),陈留王随晋王朝衣冠南渡,到了326年,晋成帝司马衍封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接续魏国,此后,历经东晋、刘宋,直至南齐,陈留王国才被废除。

  所谓帝业,最终化为千古一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