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古称永昌,“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温润富饶的保山坝“襟沧江而带怒水”,素有“入滇第一胜”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孔道——蜀身毒道(后称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厚重、资源富集,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拥有2127年建城史的保山中心城市,自古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沟通联系的中外商旅重镇,被历代史学家称为“殊方异域之地”“西南一大都会”,是中国西南边陲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自1993年保山市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其规划的保护范围内至今留存有中国最西南端的县份——不韦县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境内发现最大的汉晋城址——汉庄城址(即永昌郡城址);云南境内面积最大、城门最多的古城池——永昌府城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永昌道的一段);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板桥古镇、蒲缥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澜沧江以西唯一的革命老区——金鸡村以及散落在市、区范围内的众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
被誉为新时代“泛亚大客厅”的保山中心城市,是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仰光连接东南亚、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中心,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圈”连接交汇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中心,也是我国唯一可以从陆上同时进入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其连接印度洋东岸、太平洋西岸的“黄金口岸”,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今日保山,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历史厚重的人文环境,神奇魅力的自然风光,正在成为中国大西南的投资热土,吸引着八方来客。
2018年8月10至11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同志在保山调研时指出,要立足于“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三个定位,努力把保山坝区打造成为全省阡陌有序、田园美丽、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示范区。作为“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山来说,是一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市、区党委政府应借此东风,尽快明确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通过3~5年的创建,将保山中心城市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许多城市掀起了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1980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曾经非常积极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深圳的决策者们却能敏锐地看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促进城市品位的升华,体现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的厚重感和美誉度。可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不仅仅是一种荣耀,还会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利益和社会效益。
保山被列入“云南历史文化名城”25年来,因诸多因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几乎被尘封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里,散落在已被损坏殆尽的零星历史遗存里。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恢复工作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利用乏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力度不大;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级方面也严重滞后,导致今天的保山人不得不面对“名城不名、古城不古”的尴尬局面。若要摆脱这种尴尬,显然急需大力提升保山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从而激活保山历史文化资源,而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激活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市、区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陈豪书记对保山“三个定位”方略的具体体现。对此,笔者结合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条件,就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国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背景和省内外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况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概念被正式提出。这是国务院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专家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制定保护办法。2005年10月1日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措施、内容和重点;2008年7月1日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和批准程序。
1982、1986、199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共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不定期的有所增补。截至2018年5月,全国134座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云南就占有6席,分别是昆明(1982年首批)、巍山(1982年首批)、大理(1982年首批)、丽江(1986年第二批)、建水(1994年第三批)、会泽(2013年增补)。这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等等。它们的留存,为中华各族儿女回顾中国历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也为世界人民领略中国文化、感悟华夏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口。
二、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与条件来综合分析保山中心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与条件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分为七个类型,即:一是历史古都型。即: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如北京、西安。二是传统风貌型。即:保留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三是一般史迹型。即: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的城市,如济南、长沙。四是风景名胜型。即: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五是地域特色型。即: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拉萨、丽江。六是近代史迹型。即: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七是特殊职能型。即: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具备五项条件,即:一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是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是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是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五是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个类型的特点来看,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保山中心城市具备第三类“一般史迹型”要素,即: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保山被列为“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其规划的保护范围内至今留存有始建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的不韦县城遗址、东汉永平十二年(69)的永昌郡城遗址、唐天宝二年(743)的永昌府城旧址,尤其是具有“笔(雁塔)墨(易罗池)纸(府城街巷)砚(易罗池湖心亭)”典型特色的永昌府城旧址街巷传统格局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仁寿门街、菜市街(今明昌街)、二府街、朱紫街、通商巷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板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青龙街、蒲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兴华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金鸡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四方街、季平街以及散落在市、区周边诸多地方至今仍存有大量以明清风格为主要体现方式的古建筑和古建筑群并仍在使用。同时还兼具第七类“特殊职能型”要素,即: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独特。保山中心城市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亚”结合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外商旅重镇,也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中心。二是军事战略地位突出。保山坝“襟沧江而带怒水”,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元明清时期朝廷数次“征缅”“三征麓川”、抗日战争时期滇西大反攻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都设在保山坝。三是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如:“永子”,即永昌所产的围棋子,明嘉靖十八年(1539)被朝廷敕令为贡品,是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也是名扬天下的国家驰名商标。
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具备的五项条件来看,保山中心城市目前基本具备所需条件。笔者认为,市委、市政府只要痛下决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通过采取对保山中心城市240平方千米规划范围内现存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对已经消失但遗址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进行部分恢复重建等措施,用3~5年时间高位推进、稳步实施,就一定可以达到申报条件,也一定可以申报成功!
三、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的优势
对照上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类型与条件,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备“历史文化厚重、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条件
保山中心城市是中国西南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悠远深厚的边陲城市,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保山坝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千年前的人类蒙童时期,保山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独具边地特色的史前文明——“塘子沟文化”。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约四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号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三江”流域,还创造了璀璨夺目、独步一方的哀牢青铜文明。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坝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为扩张汉朝疆域西南方的领土,在澜沧江以西保山坝金鸡村(古城坡)建立不韦县,成为中国最西南端的县份,这是西汉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举国归汉,东汉王朝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宫廷庆典,并在哀牢统治中心保山坝建立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置,标志着中国西南疆界的大体奠定。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行政管辖范围与哀牢疆域面积大体一致,即东起今滇中哀牢山脉,西达今缅北地区,南至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有23万余户189万余人,卓立东汉105个郡国中的第二大郡。自此,“永昌”这一名扬天下的地名就一直延伸至民国时期,一个在史籍中闪耀了1900多年的称谓,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末唐初,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云贵高原洱海地区的南诏国迅速崛起。唐天宝二年(743),南诏国在永昌故郡地辟建拓俞城(土城)。元至元十五年(1278),都元帅段阿庆重修。明洪武十五年(1382)指挥王真沿旧基重建;十八年(1385)云南前卫指挥李观守永昌,复于旧址将土城改筑为砖城;二十八年(1395)都指挥使胡渊扩建城池,效仿明王朝把钟山围入金陵城的形式,将太保山作为子城围入永昌府城,并顺山势沿筑城墙,将子城与主城融为一体。此后,其城池规模一直延续到滇西抗战时期(1942年,永昌府城屡次遭受日军空袭,千年古城建筑大部分被毁,但府城街巷格局风貌依存),至今已有1275年。经过历代修筑、扩筑,至民国时,永昌府城呈长方形,东、南、北城墙(主城)高7.33米,西城墙(子城)高5米,城墙周长13里14步多,城墙上建有高大雄伟的升阳、镇南、龙泉、永镇、安定、仁寿、通华、拱北8道城门,各城门上部均建有城楼,高约10米,并附设角楼各4座,炮楼、鼓楼、钟楼各1座;主城东、南、北三面城墙外有护城河,河宽7米,深1.7米,分别从易罗池和磨房沟引水入河,绕城后向东流出。历史上的永昌府城有“72条街、82条巷”的集中原、江南、边疆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城市风貌,其布局有矩,纵横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有永昌府署、府学、总兵署、协镇署、保山县署、县学等衙署及众多书院、牌坊、庙宇、会馆、民居等,成为当时永昌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乃至欧非国家和地区的中外物资集散中心,中国西南的“国际大都会”。
保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市、区范围内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汉庄城址(永昌郡城遗址)、太保山玉皇阁、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兰津古渡及霁虹桥、杨振鸿墓、塘子沟遗址、双虹桥、光尊寺、老营李将军府、梁金山故居、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即:永昌府学大成殿、保山县文庙先师殿、永昌府城仁寿门、太保山武侯祠、梨花坞宗教建筑群、易罗池龙泉寺、卧佛寺、腾阳会馆、汉营东岳庙、打渔村玉皇阁、张志淳墓、辛街南岳庙、永丰寺、诸葛堰、宝山寺、蒲缥李家老宅、怒江惠人桥遗址、北庙水库;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栖贤寺、金鸡寺、大理会馆、迤东会馆、湖南会馆、白鹤观、龙王塘、将台寺、哀牢寺、卧牛寺、青龙街、凤仪古街等62处。
保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现市、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保护项目就有若干项,如:民间文学《九隆神话》是我国史书记载的古代神话之一,传统舞蹈《擦大钹》屡获全国大奖,传统美术《甲马画》堪称一绝,传统戏剧《香童戏》具有全国唯一性特点,民俗《保山哀牢犁耙会传统习俗》是全国唯一仍在延续的传统农耕用具交易会,《保山端阳花市传统习俗》已传承百年有余,《乌铜走银》《永子围棋》《下村麸醋》《金鸡口袋豆腐》《蒲缥甜大蒜》《保山南红玛瑙雕刻》等传统技艺享誉全国,这些都是保山历史上遗存下来且正在延续光大的珍贵遗产。
源远流长的哀牢文化、永昌文化、保山文化,历经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滇西珍珠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为行将拉开大幕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储备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二)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条件。
目前,保山中心城市永昌府城旧址范围仍保存着较多的历史建筑并集中成片,如:太保山武侯祠、碑林、玉皇阁、玉佛寺、大理会馆、迤东会馆、白鹤观、杨振鸿墓、杨升庵状元楼、仁寿门、腾阳会馆、易罗池龙泉寺、御龙井、梨花坞等历史建筑相对集中成片;永昌府学大成殿、保山县文庙先师殿、两湖会馆、城隍庙、张家大院等历史建筑散落在府城东、南、北各个角落。保山中心城市周边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板桥古镇青龙街、蒲缥古镇兴华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金鸡凤仪古街等历史街区古建筑集中成片,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散落在市、区周边的不韦县城遗址、永昌郡城遗址、南方丝绸之路永昌古道、兰津古渡及霁虹桥、塘子沟遗址、双虹桥、光尊寺、老营李将军府、梁金山故居、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卧佛寺、汉营东岳庙、打渔村玉皇阁、辛街南岳庙、永丰寺、诸葛堰、宝山寺、蒲缥李家老宅、怒江惠人桥遗址、北庙水库、栖贤寺、金鸡四方街戏台、金鸡寺、龙王塘、将台寺、哀牢寺、永顺寺、马王屯立煌营、卧牛寺、大官庙、赵锡光故居、禾木树侵华日军战壕遗址等历史古建筑(群)、遗址遗迹依然保存完好。
(三)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条件。
1.永昌府城旧址街巷至今保持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保岫路、正阳路为中轴线呈东西、南北向分布,大致可分6直街、8横街,纵横有矩,井然有序。历史上的永昌府城街巷建设大致有三大特色:其一,除中轴纵线从太保山东麓直通东门外,仁寿门仅至鼓楼坡而止,通华门仅至羔羊街而止,拱北门仅至王衙街而止,镇南门仅至金齿街而止,此乃为战守而特设者,如果敌军破城而入,进入短兵相接之巷战,可三面夹击之,所谓出奇制胜,使敌军猝不及防,挨打于朦胧;其二,街道两廊下,均有较深下水道,虽大雨倾盆,雨过之后,街面决不淤积;其三,从风水角度考虑,南方属火,故南门街西有月牙巷、箭道巷,东有下所房、胡家巷,使这一带街巷形成一个大“水”字,以水灭火之意。在永昌府城旧址保护范围内,腾阳会馆、文笔塔、易罗池、龙泉寺、湖心亭、五郎庙、迤东会馆、大理会馆、白鹤观、武侯祠、玉皇阁、会真楼、翠微楼、状元楼、仁寿门、御龙井、城隍庙、永昌府学大成殿、保山县学先师殿、仁寿门街、太和街、陆家街、黉学街、车家街、小北门街张家大院、菜市街、二府街、范仕义进士第府、朱紫街、通商巷、王衙街、书院街、下水河两湖会馆、龙泉路文庙、菊巷、仓巷、下所房等古建筑、古街巷及部分古民居、名人故居基本保存完好。
2.板桥古镇至今遗存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貌。滇缅公路、中印公路、320国道、杭瑞高速穿镇而过,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之美誉。古镇青龙街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而诞生,其街长875米、宽8.6米,为迤西一大集市。街道两旁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通过河上的多座桥梁进入集镇,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境内至今仍存有光尊寺、龙王潭、八戒寺、栖贤寺、卧佛寺等众多古建筑。2001年,板桥古镇被列为“云南历史文化名镇”。
3.金鸡古镇由四方街、季平街两条街道组成,建于汉晋时代,现存建筑于清光绪年间重修,基本保持原有风貌。四方街东高西低,东西长80米、南北宽19米,以石块铺筑,街两侧为整齐划一的铺面,位于四方街南侧中部的文昌宫,其建筑群规模宏大。季平街(金鸡人吕凯,字季平,街名以吕凯字号命名)长约70米、宽7米,街道两侧分别有宽2米的人行道,街心宽3米左右,鹅卵石铺砌而成,中间镶有青石板,街道两侧房屋为传统中式瓦屋,分上下两层,下层为铺面,并沿用至今。境内至今仍存有金鸡寺、卧牛寺、宝鼎寺等众多古建筑。2014年,金鸡古镇所在地金鸡村成功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4.蒲缥古镇至今留存着众多具有江南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古镇形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滇缅公路、中印公路、320国道、杭瑞高速穿镇而过,是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镇占地面积1.36平方千米,历史遗存下来的明清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2007年,蒲缥古镇成功申报为“云南历史文化名镇”。
(四)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备“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条件。
1.保山坝是哀牢古国首邑和历代永昌郡、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曾经发生过无数重要历史事件。
据《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实现他开疆拓土、经略天下的宏愿,数度派遣重臣打通中央王朝与西南蛮荒之地的交通。汉武帝的意愿虽然受阻于“昆明夷”,但中国最早的陆上国际交通线——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约公元前4世纪就通达身毒国(印度)的事实及哀牢国广袤的区域和重要地位,的确引起了西汉王朝的高度关注,客观上促进了西汉王朝对西南哀牢国(哀牢国首邑在保山坝)辖地的进一步开发。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国王柳貌举国归汉,东汉王朝随即在哀牢国统治中心保山坝设置永昌郡。中国著名诗赋大家、史学大家班固在其《东都赋》中以“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盛赞之。三国时期,蜀汉王朝及其贤相诸葛亮,视永昌为其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基地。唐、宋、元时代,永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官员马可波罗游历永昌时,记载了发生在永昌属地的“象马之战”,那披甲上阵的象阵可谓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明清至民国时期,永昌又发生了许多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如:明正统年间,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每次用兵十万以上,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足见永昌在明王朝中的地位;明万历年间,永昌战事告急,著名将领刘、邓子龙受命于危难之中,远道驰援击溃入侵之敌,安定了边疆。时任永昌参将的邓子龙,面对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象马战阵”,毫不畏惧,勇战、巧战以歼敌。明朝末年,永历皇帝入云南,保山一度成为历史转折关头的关键之地。清军以吴三桂为首的强大军队千里追击而来,一个旧王朝与一个新王朝在保山展开了最后对决。进入清代,清高宗乾隆皇帝发动了以安定西南边疆为目的的“征缅”行动,军力强盛,声势浩大,也是清王朝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行动。此次战争涉及地区甚广,但军事指挥中心却在永昌。对于“征缅”战局,清高宗极为关注,留下的直呼永昌、腾越地名的战事诗篇就达40余首,这次战争最终以清王朝胜利而告终。清末,在永昌府城发动了“永昌起义”,无数辛亥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弃家产,为反对封建专制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设在保山坝马王山,成为滇西大反攻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保山坝金鸡村发动了“四一五”武装起义,由此被省政府列为澜沧江以西唯一的革命老区。
综上所述,历史上发生在保山坝的重要事件可以概括为:东汉时“哀牢归汉”;三国时永昌郡王伉、吕凯为维护蜀汉统一“执忠绝域,十有余年”;唐代南诏国以永昌为基地“西开寻传南通骠国”;明代邓子龙统军进行的靖边卫国战争;辛亥革命永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滇西大反攻战役、“保山五四惨案”(抗战时期全国四大惨案之一);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党在保山发动的“四一五”武装起义。
2.保山传统产业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早在西汉时期,永昌细布等丝、棉、麻纺织品销往外地。唐宋以后,手工业不断发展,铜器、铁器应用逐步推广。至明清时期,保山矿冶作坊增多,从事铁制小农具生产的匠人随之增加,绩麻、纺织已成为主要家庭手工业。已能制作“永子”围棋,料丝灯,红藤杖、象牙、琥珀、玛瑙制品等精制的工艺品。可以这么说,保山的传统产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传统产业发展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可以进一步丰富保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是当代人及后人阅读我们这座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也为保山未来的产业发展带来思考和启示。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保山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内仍在延续的传统产业列举一二:“永子”围棋是明清时期永昌府向朝廷进贡的首选供品,明代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清代刘《南中杂说》称“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金鸡口袋豆腐”是保山享誉四方的传统名特食品、美味佳肴,明崇祯年间,著名高僧担当和尚云游到永昌金鸡寺挂单讲经时,将当地的白豆腐制成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素食佳品——口袋豆腐,并将制作方法传授给村民,从此“口袋豆腐”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沿袭至今;“育德陶艺”是金鸡育德人先祖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随征南将军傅友德、沐英到保山戍边时带来的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沙登甑子”是保山沙登村的扎甑工艺,世代传承而经久不衰,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李家屯的臭豆腐”是保山坝乃至滇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块响当当的名牌。《保山县志稿》记载:“李家屯又叫豆腐屯,其生产的臭豆腐为名牌特产。”明清时期李家屯的臭豆腐远销全省各地及缅甸一带。
3.保山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以下列举一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
(1)道路建设:“永昌道”因南方丝绸之路途经永昌郡地而得名。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最早是在战国时期由四川、云南等地民间商旅为沟通对外经贸需要而自发开辟出来的。到西汉武帝开西南夷之时,被纳入官方经营予以开发。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夷内属,汉明帝刘庄于其地置永昌郡,为切实加强控制,抽调大批军队和刑徒进行大规模的扩修拓展,使成经营西南边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此后,又经过唐宋元时期以及以及明清时期“三征麓川”“征缅”等多次大规模的开凿铺筑,终于形成规范的官方驿道管理格局,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修筑滇缅公路后,才最终为现代公路所取代,前后沿用通行时间长达2400余年,可谓是世界交通史上寿命最长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连接缅甸九谷至腊戌的公路,又称昆畹公路、抗日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与缅甸腊戌铁路连接后直通缅甸仰光港。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印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进入中国云南边境(腾冲、瑞丽)至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2)城市建设: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西汉王朝在保山坝金鸡村辟建不韦县城,是中国最西南端的县份;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率77个邑王举国归汉,汉明帝刘庄以哀牢国统治中心保山坝辟建永昌郡城;唐天宝二年(743),南诏王皮罗阁在保山坝西部太保山下辟建永昌府城。
(3)水利建设: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期间,蜀汉军队在凤凰村(今汉营村)西南端辟建“诸葛亮洗马塘”(后称诸葛堰),明成化年御史朱皑加以扩建,现作为水库仍在使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桥梁建设:澜沧江霁虹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元贞年(1295)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永昌知府陈孝升捐款倡建怒江双虹桥,该桥古建筑、铁索至今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十九年(1839),永昌知府周澍主持建造怒江惠人桥,该桥遗迹尚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二十四年(1935),保山著名侨商梁金山捐资建怒江惠通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教育建设:元初,始建永昌府学大成殿(今保山市隆阳区一中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十一年(1532),都御使顾应祥等修建保山县文庙,文庙先师殿(在今保山市实验小学内)至今保存完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设正学书院和保山书院,位于黉学街西侧;明万历十一年(1583),设见罗书院,位于黉学街西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设九隆书院,位于今保山市实验小学内;清乾隆三年(1738),设永保书院,位于书院街西侧。
(6)宗教建设:汉代建卧佛寺,唐开元四年(716),印度高僧些岛来永昌传道,扩建卧佛寺,并利用寺中崖下巨石刻成卧佛(“文革”中被毁),明崇祯十年(1637)重修。现在供奉的这尊玉佛,是旅缅华侨居士付凤英等佛教弟子于1988年联合捐赠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此题写了“云岩卧佛”的匾额,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天宝二年(743)南诏王皮逻阁为祭祀佛教尊神而建光尊寺,现存建筑多为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重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咸通元年(860),南诏王世隆在永昌哀牢山腰辟建哀牢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金腾兵备道副使任惟贤建太保山武侯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十八至三十八年(1549-1559),永昌郡人冯君鲁为倡导国教、推崇皇权,主建太保山玉皇阁,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十八年(1661),“永半朝”王宏祚在梨花坞建慈云阁,梨花坞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航空建设:民国十八年(1929),始建保山飞机场,属军用机场,是著名的“驼峰航线”的主要起降机场,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1958年4月1日,中国民航保山站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民航总局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地级地方民用航空站。
4.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1)永昌府城建筑的文化特色。永昌府城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中外商旅重镇,中原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永昌府城(拓俞城)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历史上曾是云南境内构筑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座攻防型城池,有城楼8座,城墙周长13里14步多,按照清光绪年间度量衡标准“一步为5尺,两步为1丈,一里等于576米”计算,永昌府城周长7488米零7丈,约7.5公里,城池面积为云南之冠。历史上的拓俞城(今保山市永昌府城旧址)、拓东城(今昆明市拓东城旧址)、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城遗址)形成三足鼎立,为云南历史文化竖立了三座丰碑。永昌府城布局有矩,纵横经络分明,具有高超的城市建设艺术。府城8道城门皆有城楼,周为角楼、四炮楼及钟楼、鼓楼。镇南门城楼曾设有“铜壶滴漏”的计时器,派兵防守,成为明清时期城内作息时间的发布中心,铜壶滴漏毁于清代咸丰辛酉年(1861)兵燹,升阳门城楼则塑有永昌参将邓子龙像,威震一方,通华门城楼则有清代道光时期永昌知府宋湘草书“飞阁流丹”横匾,奇如奔雷坠石,势似绝岸颓峰,历来为人称道。东、南、北三面城墙之外,均有护城河,深5尺、宽2尺,城门外设吊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筑艺术的瑰宝,历史文化的标志,大多毁于战乱。
(2)永昌府城旧址及城郊建筑的文化特色。目前府城旧址及城郊遗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是集江南风格与边地风格为一体的文化特色。如太保山区域古建筑风格集中反映为明清时期江南风格,据民国《保山县志稿》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都指挥使胡渊辟西城而广之,罗太保山于内,仿金陵城包钟山之制,使山与城浑然一体,宛如江南钟山。在太保山区域及周边尚存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武侯祠、玉皇阁、玉佛寺、状元楼、仁寿门、龙泉寺、五郎庙、大理会馆、迤东会馆、白鹤观、腾阳会馆、梨花坞等集中成片的古建筑群;散落在府城区域及城郊尚存有始建于唐至明清时期的栖贤寺(唐代)、永昌府学大成殿、保山文庙先师殿、张家大院、龙泉路文庙、两湖会馆、范仕义进士第府、双龙寺、宏恩寺、鸿灵寺、水月寺、水莲寺、法华寺、观音寺等众多古建筑;永昌府城旧址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格局风貌尚存。
(3)板桥古镇建筑的文化特色。板桥古镇古建筑主要集中在青龙街两侧,街面由青石板铺成,并深嵌着串串马蹄印,两边的古建筑型制古朴,至今仍保存完好。青龙街西北侧的万氏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记载着板桥万家辉煌的历史。板桥古镇附近至今尚存有始建于唐至明清时期的光尊寺、卧佛寺、龙王潭、八戒寺、碧龙庵等古建筑。
(4)金鸡古镇建筑的文化特色。2013至2014年,金鸡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滇西澜沧江以西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革命老区。从整体看,金鸡古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风格。明清以后,随着民间戏曲活动的兴起,为活跃集市气氛,创建了这既是街道又是剧场的特殊建筑格局。现存的金鸡古戏楼建筑样式为重檐式楼阁,楼上为戏台,楼下为街门。戏台为传统伸出式,两侧为副台,台口有阶梯上下,台面装饰飞檐垂柱,内壁存有清代诗画彩绘,具有浓郁的艺术特点和古镇民居特点。保山列入国史第一人的吕凯死后,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吕公祠,刻有“汉阳迁亭候云南太守吕季平先生故里”的华表完好无损,“吕公巷”“吕公故里”等地名沿用至今。金鸡古镇周边目前尚存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卧牛寺、金鸡寺、宝鼎寺等众多中原风格的古建筑群落。
(5)蒲缥古镇建筑的文化特色。蒲缥古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于2007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仍存有大量明清时期江南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古镇周边目前尚存有“塘子沟文化”遗址和梁金山故居等民国建筑。
(6)保山坝周边仍保留着众多的民族建筑特色。民族建筑主要集中在怒江流域潞江、芒宽段,至今仍保留着典型的亚热带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色和民俗风情,如傣族、彝族、傈僳族等。
(五)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
目前,保山中心城市永昌府城旧址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西片的仁寿门街、太和街、朝阳街、菜市街(今明昌街)、鼓楼坡至新牌坊(西至太保公园大门、东至太保南路与保岫西路交叉口)、守府街(北廊为明代永昌府衙门故址)、陆家街、协台街(后称县署街,街西为明代右侍郎张志淳府第故居,即今市委、市政府住宅大院)、黉学街、上水河;东片的二府街(西廊为永昌府同知衙门、范仕义进士第府)、通商巷、朱紫街、大北门街(亦称拱北门街)、王衙街(为清初王宏祚故居)、下水河(两湖会馆)等,以上街、巷、民居基本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六)保山中心城市具备“文化名邦、名人辈出”的显著特点。
历史上的永昌府城,被誉为“文化名邦”,素有“小南京”之称。回顾保山历史,这里曾留下东汉时期永昌郡首任太守郑纯,元朝时期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明朝时期永昌参将邓子龙、“明代著述第一人”杨升庵、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南明永历帝;清朝时期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书法大师王文治(曾为“调办粮台”事宜到保山)、写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著名诗人赵翼(随大将军傅恒“征缅”与另一位文化名人赵文哲一同到保山)、任过永昌知府的书法大家宋湘、云贵总督林则徐(为解决永昌“回汉事件”到保山)、任过永昌府推官的冯d;民国时期的李根源、黄兴、蔡锷、蔡元培、徐悲鸿、方国瑜、陆铿、艾思奇、范文澜以及滇西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战将史迪威、卫立煌、罗卓英、孙立人、宋希濂、杜聿明、黄杰、戴安澜、霍揆彰、林蔚、廖耀湘、陈明仁、阙汉骞、何绍周、黄琪翔、周福成等历史名人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名人来到过保山,有的还留下了抒写保山的文字,他们中有艾芜、王蒙、贺敬之、柯岩、汪曾祺、魏巍等老一辈文艺家,也有一批批中国当代文艺界、学术界新锐。这里曾养育了哀牢“开国之君”九隆、“哀牢归汉”和平使者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明代布衣教育家杨元、著名学者“张氏三父子”,清代名宦“永半朝”王宏祚、吴树声(曾任山东肥城、沂水知县)、刘树堂(曾任浙江巡抚)、范仕义(历任孝丰、宝山、仪征、如皋、江宁、常熟知县)以及著名学者“袁氏五兄弟”、回民领袖杜文秀,滇西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战将赵锡光等著名人物。
通过对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分析。笔者认为,保山中心城市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文化的层面来论,都可以称之为是一座见证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西南边陲历史文化名城。然而,虽然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但毕竟是争创“国字号”,其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我们在争创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按照“全面普查、梳理分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高位推进,关键是要制定好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实施方案,力争用3~5年的时间,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措施
(一)痛下决心、迅速启动。建议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尽快研究作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成立专门的市(区)创建工作领导班子和由市(区)住建、规划、文化、旅游、社科、史志、档案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由市政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将修缮保护、恢复重建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迅速启动创建工作。
(二)重点对保山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做好文物古迹普查、理清历史文化脉络、制定创建方案、进行名城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邀请省政府、国务院评审专家提前介入指导,争取3~5年创建申报成功。由市、区文化部门牵头,对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普查梳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尽快对现存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的恢复重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等拿出具体规划方案。
(三)进一步理清保山历史发展脉络和建城史。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须系统整理、科学梳理保山历史发展脉络和建城史。保山坝西汉筑不韦县城,东汉筑永昌郡城,唐代筑拓俞城(永昌府城),建城历史2127年。这个结论,推而不倒。在此基础上,建议市政府组织市、区文史专家对保山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是建城史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于重大的史实,只有正本清源,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科学论证,形成共识,到申报阶段才有底气、有根据。保山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众多的文化源流应该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在创建过程中,要根据保山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挖掘研究哀牢文化(青铜、民族、农耕等)、永昌文化(丝路、永子、南红、名人、民俗、屯田、教育、侨商、抗战等)、保山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承的区域文化,如:节庆、永子、商业、地质、珠宝、温泉、红色、美食等)“三个文化”,要在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温润休闲品牌、历史名人品牌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目前,保山历史文化类文学、影视创作还处于初始阶段,至今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有震撼的精品力作,要组织精英力量,创作诸如《哀牢归汉》《永子传奇》《杨升庵传奇》《保山1942》《梁金山传奇》此类具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描写保山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的影视作品,来大大提高保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果引资在保山拍摄影视剧,必然要在保山坝建设2~3个影视拍摄基地,可以借机恢复重建哀牢王宫、不韦县衙、永昌郡城、永昌府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类似“水浒城”“三国城”一样,可以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景区,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精心谋划、科学制定《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制定完善实施方案。方案要具体明确现有古建筑修缮保护项目名录、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的恢复重建(如古城门、古牌坊、会馆、历史文化街区、书院、名人故居等)项目名录以及历史文献整理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
(五)加快区域内各级文化遗产申报晋级力度。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缺少了文化遗产、文化精神、文化品牌就不成体统。因此,在创建过程中,要加快区域内各级文化遗产的申报晋级力度,让更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项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向“国字号”迈进。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突出抓好千年古城“永昌府城”地名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九隆神话”“国宝永子”“香童戏”“乌铜走银”“甲马画”等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晋级工作,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工作。
(六)加大对现存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对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但遗址尚存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的恢复重建力度。一是重点对永昌府城旧址范围内现存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如:两湖会馆、大理会馆、白鹤观、范仕义进士第府、仁寿门、菜市街(今明昌街)等。二是重点对城郊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如:板桥古镇青龙街、金鸡古镇四方街和季平街(两个古镇的街、巷、民居基本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且有较大的修缮、恢复、提升空间),青华海湖畔水月寺、水莲寺等。三是对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但遗址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永昌府城旧址历史建筑进行恢复重建,如:城门城楼可恢复重建镇南门、升阳门、通华门;古牌坊可恢复重建保岫西路“新牌坊”“三牌坊”(原名天恩坊)“四牌坊”,府学街与太和街交叉口可恢复重建“题名坊”;书院可恢复重建“保山书院”z嘉靖四十二年(1563),设保山书院,位于今永昌府城旧址黉学街{、“九隆书院”z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设九隆书院,位于今保山实验小学{;名人故居可恢复重建原县署街“明代右侍郎张志淳府邸故居”、原王衙街“永半朝”王宏祚故居;古衙门可恢复重建“明代永昌府衙门”(故址在今保岫西路与太保北路交叉口东北侧)、“永昌府同知衙门”(故址在二府街西侧);历史街区可恢复重建仁寿门街、二府街、朱紫街、通商巷等;抗战遗址可恢复重建板桥马王屯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等。四是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永昌郡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最终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上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十分丰厚,至今保存着众多文物古迹,在保山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也是保山中心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应作为重点来突破,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现存古建筑加以修缮保护、对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进行恢复重建。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如初”的原则精心修葺,回归原貌,并将古街名、古庙宇、古碑铭、古建筑进行分级立牌保护。此外,隆阳区范围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或文物古迹还有永昌古道、芒宽双虹桥、蒲缥梁金山故居、老营李家大院、西邑千佛洞、蒲缥塘子沟遗址、怒江江防遗址等,这些遗址或文物古迹都必须严格加以修葺保护,恢复历史旧观,有的要扩大保护范围,并加强有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七)大力实施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光是要修缮、恢复、保护一批历史古迹,最终目的是要把“文化保山”的灵魂融入城市发展、根植市民心中、全面推向世界。这个灵魂就是城市主题文化。建议在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进行高端谋划、顶层设计,精心提炼保山历史文化元素,并通过编制实施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把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凸显保山中心城市整体风貌特色。城市文化名片浓缩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张力,是最能展示城市形象和个性的元素符号。打造最具代表性的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名片,对进一步宣传城市、推介城市有重要作用。笔者以为打造保山中心城市文化名片可以下列3个主题文化为核心:一是以哀牢山青华海东城区为中心的哀牢文化主题。这一区域要充分体现哀牢文化元素,建议在青华海东湖畔修建“九隆神话”“哀牢归汉”雕塑群,使其注入更多的哀牢文化元素;二是以九隆山永昌府城西城区(含南城区)为中心的永昌文化主题,这一区域着重以“永昌文化”为核心,逐步恢复内外八景,充分展示永昌文化辉煌灿烂的一章;三是以板桥古镇永子围棋小镇金鸡古镇为中心的保山文化主题,这一区域重点突出“永子文化”的魅力,使“国宝永子”成为提升保山中心城市形象最为直观的有效载体,并整合区域内古镇、古道、古村落、端阳花市、乌铜走银、南红玛瑙、宗教、抗战、美食、商业、红色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保山中心城市文化主题博物馆,如:哀牢文化博物馆、永昌文化博物馆、滇西抗战文化博物馆、永子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南红文化博物馆、金鸡武装起义陈列室、杨升庵纪念馆、徐霞客纪念馆等。
(八)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尽快制定《保山中心城市历史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保山中心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并以市人大地方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建立长效机制,依法管理,不以领导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在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积极引进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参与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明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方向和目的,防止恶性开发和破坏性建设,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特别是在永昌府城旧址2.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严禁建盖高层建筑,对现有街巷格局严禁再扩建。在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建设中,要保持历史原有格局及风貌,采用青石板路铺建,如仁寿门街、二府街、通商巷、朱紫街、龙泉门南侧(正在改造中)等。用于开发的历史建筑,必须保存好相关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信息。
五、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保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将进一步促进规划范围内历史古迹的保护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文化品位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争创这个载体和抓手,经过修缮、恢复、保护与传承这个过程,为后人留下一笔历史财富,让保山中心城市成为一座具有鲜明特色、魅力四射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组织健全,全民参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进行高效运作,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建设、规划、文化、旅游部门要通力协作,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各部门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旦“创城”目标已定,就应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要有重奖严罚措施。政策应有所倾斜,财力须优先保障,合力要逐步形成,工作需全力突破,为“创城”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历史和文化都是保山人民所共同创造的,“创城”也同样需要全民参与。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征求市民意见建议,群策群力共创“名城”,档案部门要开展向全国征集“保山人写的书和写保山人的书”活动,让更多的文字声像史料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市、区图书馆要开辟“保山历史文化阅览室”,让更多本地人和外地人了解保山的历史和文化。市“创城办”要广泛听取文史专家的指导和建议,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意见。与此同时,市、区政府要加强与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等国家机关的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三)不断完善创建方案,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相互融合。能成功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与有一个好的创建方案是分不开的。因此,制定创建方案,要明确主线,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突出历史,彰显文化,创建方案应随着创建的深入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创建过程中要注重抓基础,抓示范,抓亮点,抓切入点,抓突破口,以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效赢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近年来,市、区政府通过对易罗池、玉皇阁、光尊寺、武侯祠、腾阳会馆、保岫影剧院等文物古迹的修缮,以及新建保山历史名人堂、青华海永昌阁等,保山中心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得以充分体现,文化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市、区联动,密切配合是确保“创城”成功的关键。“创城”目标提出后,市、区两级要互联互动,规划、建设部门要与文化、旅游、史志、档案等部门鼎力合作。为确保“创城”效果,要加快永昌府城旧址、板桥古镇、金鸡古镇现存历史古迹的修缮保护进度,特别是永昌府城旧址内的重要遗址遗迹的恢复建设必须优先立项,保山坝区内现存的重点文物古迹修缮提升工作必须适时跟上。
总之,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离不开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级各部门的高效配合,离不开全体市民包括在外的保山籍人士和所有关心、热爱保山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整个创建过程环环相扣,我们必须以“抓铁留痕”的匠人精神,扎扎实实走好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能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永昌府志》《保山县志稿》《保山掌故》《耿德铭文集》
(作者王自军 系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副主任、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12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12
攻略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1-25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1-21
战争宝鸡,你知道,历史文化名城作者:合金坦克 2019-12-03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