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过去的码头是什么样子?
想知道现在的龙头企业最初的模样吗?
40年,椒江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变化?
●●●
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正是摄影师们用手中的相机,将那个时间的人、物如实记录,才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才能体会历史在镜头中有多么精彩纷呈。
◎1978年11月的海门港。汪江浩摄
汪江浩,是椒江较早接触专门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在他的镜头里,记录了太多椒江的第一次、椒江的重大历史事件、椒江的人文生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从一个侧面看到椒江的历史变迁。
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
“我们这批摄影人是跟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真的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回顾自己的摄影生涯,汪江浩感慨万千。
受母亲的影响,1977年高中毕业后汪江浩学起了摄影。都说摄影是一门烧钱的艺术、奢侈的行当,那时最普通的相机要卖100多元钱,而一斤猪肉才6毛多钱。很幸运的是,汪江浩刚入行就有了第一台相机,而当时海门区有相机的人家屈指可数。
◎1982年,汪江浩在玉环采风。
正因为相机稀少,照片就显得尤其珍贵。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整个社会都开始萌动,尤其像椒江这样的沿海城市变化很大。”汪江浩回忆,人们开始放下集体生产的日子,走出农田,下海经商,商场逐渐红火了,腰包鼓起来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悄然蜕变。这就很需要有人用影像去纪录这个时代,很多报纸、杂志也急需展现变化的素材。而在相机少、摄影师奇缺的状况下,那时候但凡有照片拍下来就会有人要。1978年,汪江浩第一次参加黄岩县的摄影展览,他就拍了一张烈士山招待所清洁员搞卫生的照片,这在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照片,在当时却弥足珍贵。
◎1979年,海门枫山摄影学社成立,图为举办首次摄影展赛评奖。汪江浩摄
“之所以说赶上这个好时代,就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迫使我们摄影人不断的学习来提高技术,追赶时代的进步,用更好的技术去记录历史,不遗漏任何一个美的瞬间。” 汪江浩记得,80年代少数国外摄影家的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为了学习他们创新的表达方式、处理技巧,只要听说哪里有摄影展,汪江浩都会想方设法前往观看。当时美国的著名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的作品在上海展览,他坐船整整24个小时到现场看展,那时没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机会。
历史的车轮催促摄影人前行
从胶片机到数码相机,从半画幅到全画幅……在汪江浩家的柜子里,藏着几十台各种类型的相机,它们曾陪伴他经历酸甜苦辣。从这些摄影装备的提升中,也看到改革开放给摄影人带来的新变化。
◎1983年椒江海东造船厂第一次建造2100吨级大型轮船。汪江浩摄
“相比现在指头点,手机就能轻松记录影像,过去拍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汪江浩表示,那时候摄影前要装胶卷,相机没有自动功能,全靠手动拍摄,相机上也没有屏幕可以预览,因此拍照就是凭感觉和经验。这就要求摄影师有很强的基本功,在拍照前要考虑对焦、曝光等诸多因素。胶卷拍完后要到暗房经过冲、洗、放才能成形、成像,如果冲洗不当,照片很可能报废。从拍摄到冲洗,这个过程往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而任何一步出错都将导致无法得到想要的作品。加上当时胶卷的价钱非常昂贵,拍一张照片的成本往往超过一天的工资。
尽管那时摄影工作很难,但因为热爱,当好的作品被刊登被人欣赏,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回想起80年代在当时的海门特区担任宣传工作,汪江浩至今都难以想象自己对摄影能这样的痴迷。
◎1980年,海门特区第一次用活水直运的方式将大陈石斑鱼销往香港。汪江浩摄。为了留下珍贵的镜头,汪江浩坐了四五个小时船到大陈岛拍摄。
“那时候我每天保证出三份稿子,发新闻单位一份,并确保三天有一份稿子见报。”他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来冲洗照片、编辑稿件,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第二天一早将稿件交到车站,托人带到杭州,并有专门的送稿人交给报社。80年代,浙江只有一张报纸,4个版面,要在全省几千名从业人员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汪江浩从1983年到1984年连续两年做到每年见报100篇,1984年他被评为全省写稿状元之一,受到嘉奖。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到了1985年,台州日报恢复出版,成立了台州日报椒江记者站,汪江浩担任第一任站长。“当时椒江作为台州的县级市,又是沿海港口,它的发展引起读者的关注度比其他县市区要多得多,这也带动了一批摄影爱好者的成长,不断的记录椒江发展。”1982年,椒江摄影家协会成立,只有十多位会员,到了1985年已经壮大为四五十人。是历史培养了摄影师,正因为有他们,椒江的许多珍贵历史瞬间得以保留。
荣幸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回望椒江40年的点滴岁月,对摄影人来说,唯有作品是最好的见证。今年以来,汪江浩与他所在的椒江摄影协会正在筹划改革开放40周年。“从沿海小渔村发展为中等规模的城市,我们有太多的题材需要展现。”说到椒江的变化,汪江浩眼里闪烁着光芒。
◎2018年汪江浩拍摄一江两岸时
“比如椒江的中山路,这是一条见证椒江蜕变过程的马路,从成立海门特区到设立椒江市,很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条街上产生,椒江市场的逐渐兴盛、繁华也是在这里显现。”说着,汪江浩向记者展示了许多几十年前的珍贵摄影作品。
2000年后,汪江浩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老照片的补救工作。他尽可能的收集用胶片记录的作品,将其修复,并扫描存入电脑。有许多影像,他一直没舍得公开,此次采访中,记者有幸在他的电脑里看到许多难得一见的画面。
◎这是1982年,市民处理榨菜的景象,这些榨菜将销往香港及台湾,慰藉港澳台老乡的思乡情结。汪江浩摄
其中,尤其让汪江浩自豪的是,得益于曾担任记者的便利身份,他记录下许多椒江的第一次:
1980年,海门特区第一次用活水直运的方式将大陈的鲜活石斑鱼销往香港;
1981年,第一次将柑橘出口苏联,用无核橘换苏联人的钢材木材;
1982年,第一次将本地生产的榨菜出口香港及台湾地区,慰藉港澳台老乡的思乡情结;
1984年,椒江市第一次开展市委书记、市长接待日;
1984年,水晶光电首次生产出人造水晶,填补了我省的空白;
1985年,第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党性教育。
……
“很荣幸能成为椒江历史的记录者,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有责任用摄影艺术的方式献礼40周年,回报历史发展对摄影人的培育。” 汪江浩说。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10-20
人物青海人,光影,印记作者:梁园散记 2019-12-02
人物凝练,光影,深沉作者:临汾牛羊肉 2019-12-02
解密理工,教程,故事作者: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网站 2019-12-02
解密看头,光影,魔术作者:公章psd模板 2019-12-02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